“去程方始問三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去程方始問三巴”全詩
蚯蚓祟人能作瘴,茱萸隨俗強煎茶。
幽禽不見但聞語,野草無名都著花。
窈窕崎嶇殊未艾,去程方始問三巴。
分類:
作者簡介(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入秭歸界》范成大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入秭歸界》
山根系馬得漿家,
深入窮鄉事可嗟。
蚯蚓祟人能作瘴,
茱萸隨俗強煎茶。
幽禽不見但聞語,
野草無名都著花。
窈窕崎嶇殊未艾,
去程方始問三巴。
中文譯文:
山根系馬得漿家,
深入窮鄉事令人感嘆。
蚯蚓害人能制造瘴氣,
茱萸隨從俗世堅持煎茶。
幽禽不可見只聞其語,
野草無名卻都開放花朵。
幽深的山巒曲折不平,
前進的旅程方才問及三巴。
詩意:
這首詩是范成大寫于宋代的作品,通過描繪一幅山野景象,表達了對鄉村貧困與人情世故的深切感嘆。詩中運用了山根系馬得漿家的意象,象征著人們深入貧困鄉村的艱難境遇。蚯蚓祟人能作瘴,茱萸隨俗強煎茶,表現了人們在困境中生存的適應能力與無奈選擇。
詩人用幽禽不見但聞語、野草無名都著花的描寫手法,傳達了一種離奇與神秘的氛圍。山巒曲折崎嶇,窈窕難行,暗示著前進的道路異常艱辛,前方的三巴道路更是充滿未知與挑戰。
整首詩以山野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描繪山川的特點,抒發了對困境與艱辛的感慨,以及對未來旅程的期許與問詢。
賞析:
《入秭歸界》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山野景象,通過山根系馬得漿家、蚯蚓祟人能作瘴等意象的運用,將鄉村貧困與人情世故的現實問題融入其中,表達了對這些問題的深切關注與思考。
詩中的幽禽、野草等形象,雖然沒有具體的描寫,但通過詩人的巧妙運用,使得讀者能夠感受到一種神秘、不可名狀的存在,增添了詩歌的意境與情趣。
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意象鮮明,給人以思考與共鳴的空間。它揭示了人們在困境中的困頓與無奈,同時也表達了對未來的期望與追求。這使得《入秭歸界》成為一首具有深刻內涵和感染力的詩詞作品。
“去程方始問三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ù zǐ guī jiè
入秭歸界
shān gēn xì mǎ dé jiāng jiā, shēn rù qióng xiāng shì kě jiē.
山根系馬得漿家,深入窮鄉事可嗟。
qiū yǐn suì rén néng zuò zhàng, zhū yú suí sú qiáng jiān chá.
蚯蚓祟人能作瘴,茱萸隨俗強煎茶。
yōu qín bú jiàn dàn wén yǔ, yě cǎo wú míng dōu zhe huā.
幽禽不見但聞語,野草無名都著花。
yǎo tiǎo qí qū shū wèi ài, qù chéng fāng shǐ wèn sān bā.
窈窕崎嶇殊未艾,去程方始問三巴。
“去程方始問三巴”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