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應為海棠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小春應為海棠來”全詩
殘暑已隨梁燕去,小春應為海棠來。
客愁天遠詩無托,吏案山橫睡有媒。
晴日滿窗鳧鶩散,巴童來按鴨爐灰。
分類:
作者簡介(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西樓秋晚》范成大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西樓秋晚》
樓前處處長秋苔,
俛仰璇杓又欲回。
殘暑已隨梁燕去,
小春應為海棠來。
客愁天遠詩無托,
吏案山橫睡有媒。
晴日滿窗鳧鶩散,
巴童來按鴨爐灰。
中文譯文:
西樓前的地面到處覆蓋著長長的秋天苔蘚,
低頭仰望天空,又似乎想回望一下。
殘余的暑氣已隨著燕子飛去,
初秋的氣息應該是由海棠花帶來的。
客人愁思天涯漫遠,詩句無法寄托心情,
官員案頭的文件像山一樣堆積,而人們卻在那里打盹。
晴朗的陽光透過窗戶,野鴨和野鶩飛散而去,
巴童過來按壓著爐灰,準備燒火。
詩意和賞析:
《西樓秋晚》是宋代文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寫景抒懷的方式描繪了秋天的景色,以及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思緒。
詩中的西樓是一個具體的場景,樓前長滿了秋天的苔蘚,給人一種寂寥、蕭瑟的感覺。作者低頭仰望天空,似乎想回望過去的時光,表達了對過往的思念之情。
詩中提到殘暑已隨梁燕去,意味著夏天已經逝去,初秋的氣息正逐漸到來。作者將小春的到來與海棠花聯系起來,海棠花是初秋的代表,它的盛開預示著季節的變遷。
詩中還表達了作者的愁思和無奈。客愁天遠,詩無法托付心情,顯示了作者身處異鄉的孤寂和思鄉之情。官員忙碌的工作場景與詩意相互映襯,形成鮮明對比。吏案山橫睡有媒,揭示了官場的虛浮和不公。
詩的最后兩句描繪了一個晴朗的秋日景象。陽光透過窗戶照耀室內,野鴨和野鶩飛散而去,展現了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巴童按壓鴨爐灰,準備燒火,為詩中增添了一絲生活的氣息。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獨特的意象,展示了秋天的景色和人物的情感,既有對往事的留戀和思念,又有對現實的反思和抒懷。
“小春應為海棠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lóu qiū wǎn
西樓秋晚
lóu qián chǔ chù zhǎng qiū tái, fǔ yǎng xuán biāo yòu yù huí.
樓前處處長秋苔,俛仰璇杓又欲回。
cán shǔ yǐ suí liáng yàn qù, xiǎo chūn yīng wèi hǎi táng lái.
殘暑已隨梁燕去,小春應為海棠來。
kè chóu tiān yuǎn shī wú tuō, lì àn shān héng shuì yǒu méi.
客愁天遠詩無托,吏案山橫睡有媒。
qíng rì mǎn chuāng fú wù sàn, bā tóng lái àn yā lú huī.
晴日滿窗鳧鶩散,巴童來按鴨爐灰。
“小春應為海棠來”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