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間想已別三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塵間想已別三秋”全詩
雪興正照天西角,日影長浮雨上頭。
峰頂何曾知六月,塵間想已別三秋。
佛毫似欲留人住,橫野金橋晚未收。
分類:
作者簡介(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請佛閣晚望,雪山數十峰如爛銀,晁耀暑光中》范成大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范成大創作的《請佛閣晚望,雪山數十峰如爛銀,晁耀暑光中》。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壘塊蒼然是九州,
大千起滅更悠悠。
雪興正照天西角,
日影長浮雨上頭。
峰頂何曾知六月,
塵間想已別三秋。
佛毫似欲留人住,
橫野金橋晚未收。
詩意:
這首詩以觀賞雪山為主題,通過描繪雪山的壯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詩中展示了雪山的輝煌美景,以及時間的無常和人生的短暫。同時,詩人還融入了佛教的意象,表達了對佛法的崇敬和渴望。
賞析:
該詩以范成大擅長的山水描寫為基礎,通過對雪山景色的描繪,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和無垠。首兩句“壘塊蒼然是九州,大千起滅更悠悠”,表達了大千世界的廣袤和無邊無際的宇宙意象。接下來的兩句“雪興正照天西角,日影長浮雨上頭”,生動地描繪了雪山在夕陽的映照下,宛如銀色的光輝,與天空和雨云相互交織,形成壯麗的景象。
詩的后半部分突出了時間的流轉和人生的短暫。詩中提到“峰頂何曾知六月,塵間想已別三秋”,表達了對時間的感慨,峰頂的雪山似乎沒有察覺到六月的來臨,而人間的塵世已經經歷了三個秋天。這種對光陰之短暫的思考,進一步凸顯了人生的脆弱和無常。
最后兩句“佛毫似欲留人住,橫野金橋晚未收”,則表達了作者對佛法的向往和追尋。佛毫是指佛陀的頭發,暗示著佛陀的存在和佛法的普世意義。詩人希望佛法能夠讓人們安住于此,不離開這壯麗的景色和內心的凈土。橫野金橋是蕃僧的別稱,晚未收指的是晚鐘尚未敲響,暗示著宗教的氛圍和儀式的未完。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雪山景色的描繪,融入了時間的流轉和佛教的意象,展示了范成大獨特的山水詩風和對自然、宇宙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塵間想已別三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ǐng fú gé wǎn wàng, xuě shān shù shí fēng rú làn yín, cháo yào shǔ guāng zhōng
請佛閣晚望,雪山數十峰如爛銀,晁耀暑光中
lěi kuài cāng rán shì jiǔ zhōu, dà qiān qǐ miè gèng yōu yōu.
壘塊蒼然是九州,大千起滅更悠悠。
xuě xìng zhèng zhào tiān xī jiǎo, rì yǐng zhǎng fú yǔ shàng tou.
雪興正照天西角,日影長浮雨上頭。
fēng dǐng hé zēng zhī liù yuè, chén jiān xiǎng yǐ bié sān qiū.
峰頂何曾知六月,塵間想已別三秋。
fú háo shì yù liú rén zhù, héng yě jīn qiáo wǎn wèi shōu.
佛毫似欲留人住,橫野金橋晚未收。
“塵間想已別三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