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見東南天一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忽見東南天一柱”全詩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云橫渡。
忽見東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
分類: 玉樓春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玉樓春》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玉樓春》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時相對兩三峰,
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云橫渡,
忽見東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
且喜青山依舊住。
中文譯文:
不知是誰在半夜推動山峰,
四周的浮云猜測是你。
時常我與你相對于兩三座山峰,
走遍溪頭卻無法找到你的身影。
西風掠起,云層橫跨天空,
突然出現東南方一柱狀云。
老僧拍手歡笑稱贊著,
喜悅于青山依舊屹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玉樓春》是辛棄疾的作品,描繪了一幅山水之景,以及對友誼和自然景觀的思考。
詩中的"推山去"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意象,意味著追求高尚的境界。詩人在夜晚感嘆不知是誰在推動山峰,浮云的變幻使他猜測山峰的移動與否,這可以理解為人們對于世事變遷的疑惑和不確定感。
詩中的"兩三峰"是指山峰的數量,并暗示了平素與朋友的相聚,但即便走遍溪頭,也無法找到朋友的蹤影。這種尋覓的無果讓人感到苦悶和無奈,也反映了生活中友情的匱乏和失落。
后半部分的描寫中,西風吹起,云層橫渡天空,忽然出現一柱狀云,這象征著自然界的變幻和奇妙。老僧拍手歡笑,并稱贊青山依舊屹立,表達了對自然山水的喜愛和對恒久不變的事物的欣慰。
整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通過描繪云山的變化和朋友的離散,表達了辛棄疾對友情和自然的思考。他對友情的渴望和對自然的熱愛都在詩中得到了表達,展現了他對人際關系和自然美的深刻洞察。
“忽見東南天一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lóu chūn
玉樓春
hé rén bàn yè tuī shān qù.
何人半夜推山去。
sì miàn fú yún cāi shì rǔ.
四面浮云猜是汝。
cháng shí xiāng duì liǎng sān fēng, zǒu biàn xī tóu wú mì chù.
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
xī fēng piē qǐ yún héng dù.
西風瞥起云橫渡。
hū jiàn dōng nán tiān yī zhù.
忽見東南天一柱。
lǎo sēng pāi shǒu xiào xiāng kuā, qiě xǐ qīng shān yī jiù zhù.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
“忽見東南天一柱”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