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瑤琴才聽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曲瑤琴才聽徹”全詩
畫燭從教風滅。
一曲瑤琴才聽徹。
金蕉三兩葉。
驟雨身涼還熱。
似欠舞瓊歌雪。
近日醉鄉音問絕。
有時清淚咽。
分類: 謁金門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謁金門》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謁金門·山吐月》
山吐月,畫燭從教風滅。
一曲瑤琴才聽徹。
金蕉三兩葉,驟雨身涼還熱。
似欠舞瓊歌雪,近日醉鄉音問絕。
有時清淚咽。
中文譯文:
山巒噴吐明月,蠟燭由于風吹而熄滅。
一曲高雅的琴聲方才傳得透徹。
金黃色的香蕉只有兩三片葉子,疾雨突然降下,身體感到涼爽卻仍然熱。
仿佛還欠缺著舞動著瓊花歌唱雪的情景,最近日子迷失在醉鄉中,音樂聲和詢問已經斷絕。
有時候清澈的淚珠也無法忍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謁金門·山吐月》是宋代辛棄疾的作品。通過細膩的描寫和隱喻手法,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境遇的思考。
詩的開篇以山巒噴吐明月的景象作為開場,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美麗的山景和明亮的月光。然而,接下來的一句“畫燭從教風滅”卻帶來了轉折,蠟燭因為風吹而熄滅,暗示著美好的景象和感受是短暫的,易逝的。
隨后,詩人用一曲瑤琴的聲音傳得透徹來表達內心的感受。這句描寫了音樂的美妙,以及詩人對音樂的傾聽和感知能力。琴聲的傳遞在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
接下來的幾句,金蕉三兩葉,驟雨身涼還熱,描述了自然界的變化和詩人內心的矛盾感。金黃色的香蕉只有兩三片葉子,突然下起驟雨,身體感到涼爽卻仍然熱,形成了對矛盾感受的描述。這種矛盾感受可能是對現實生活中復雜情緒和境遇的反映。
接下來的兩句“似欠舞瓊歌雪,近日醉鄉音問絕”,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對幸福時光的追憶。詩人仿佛感到自己還欠缺著舞動瓊花、歌唱雪的情景,近日醉心于快樂之中,音樂聲和詢問的聲音已經斷絕。這里的“舞瓊歌雪”可以理解為對美好時光或理想境界的向往,而現實中的瑣事和困擾使得詩人遠離了這種向往。
最后一句“有時清淚咽”,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悲傷和感動。詩人在這個瞬間,有時候無法忍住清澈的淚珠,可能是對現實的無奈和對美好的渴望所引起的情感反應。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和情感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情感和對理想境界的向往。詩中的山吐月、畫燭風滅等意象,以及琴聲、舞蹈和雪等元素的運用,給予了詩詞一種富有意境和想象力的感覺。同時,詩人對現實境遇的思考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對人生意義的思索和對幸福的向往。
這首詩詞在辛棄疾的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展現了他對人生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對現實困境的反思。整體而言,這首詩詞在形式上優美流暢,意境深遠,傳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和對理想境界的向往,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一曲瑤琴才聽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jīn mén
謁金門
shān tǔ yuè.
山吐月。
huà zhú cóng jiào fēng miè.
畫燭從教風滅。
yī qǔ yáo qín cái tīng chè.
一曲瑤琴才聽徹。
jīn jiāo sān liǎng yè.
金蕉三兩葉。
zhòu yǔ shēn liáng hái rè.
驟雨身涼還熱。
shì qiàn wǔ qióng gē xuě.
似欠舞瓊歌雪。
jìn rì zuì xiāng yīn wèn jué.
近日醉鄉音問絕。
yǒu shí qīng lèi yàn.
有時清淚咽。
“一曲瑤琴才聽徹”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