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得失兩茫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是非得失兩茫茫”全詩
掩卷古人堪笑處,起來摩腹步長廊。
分類: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讀書》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讀書》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是非得失兩茫茫,
閑把遺書細較量。
掩卷古人堪笑處,
起來摩腹步長廊。
中文譯文:
是非得失,皆如迷茫無邊,
閑來拿起遺書,細細比較琢磨。
翻開古人的著作,他們必會哂笑,
我站起身,拍拍肚子,在長廊上踱步思考。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辛棄疾對讀書的態度和感慨。他認為在是非得失的問題上,人們常常陷入迷茫之中,難以得出明確的答案。然而,當他閑暇時,他會拿起古書,細心研讀,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智慧。盡管古人可能會嘲笑他這種行為,但他并不在意,反而自信地站起身來,在長廊上漫步,思索著人生的問題。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辛棄疾對讀書的珍視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中的“是非得失兩茫茫”揭示了人們在面對抉擇和困惑時的無奈和迷茫,強調了人生的復雜性和難以捉摸性。而“閑把遺書細較量”則表現了辛棄疾對知識和智慧的渴求,他通過閱讀古書,試圖尋找答案和指導。雖然知識的追求可能被人們視為無用或可笑,但辛棄疾并不屈服,他選擇以自信的態度面對,堅信讀書對于人生的價值。
最后兩句“掩卷古人堪笑處,起來摩腹步長廊”展示了辛棄疾的豁達和自嘲。他承認自己的行為在古人看來可能是可笑的,但他并不在乎,反而以積極的姿態站起身來,在長廊上思考。這種自信和堅持體現了他對于追求知識和人生思考的熱忱。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示了辛棄疾對讀書和思考的熱愛,以及對于人生中復雜問題的思考態度。它鼓勵人們在迷茫和困惑中保持自信,通過讀書和思考來尋找答案和智慧。
“是非得失兩茫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ú shū
讀書
shì fēi děi shī liǎng máng máng, xián bǎ yí shū xì jiào liàng.
是非得失兩茫茫,閑把遺書細較量。
yǎn juàn gǔ rén kān xiào chù, qǐ lái mó fù bù cháng láng.
掩卷古人堪笑處,起來摩腹步長廊。
“是非得失兩茫茫”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