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佳處徑須攜杖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佳處徑須攜杖去”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滿江紅 江行和楊濟翁韻》,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jiā chù jìng xū xié zhàng qù,詩句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佳處徑須攜杖去”全詩

    《滿江紅 江行和楊濟翁韻》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曾識。
    是夢里、尋常行遍,江南江北。
    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
    笑塵埃、三十九年非,長為客!
    吳楚地,東南拆。
    英雄事,曹劉敵。
    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
    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
    嘆人間、哀樂轉相尋,今猶昔。

    分類: 人生 滿江紅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頭像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注釋】
      ①由臨安赴湖北途中作。簡:書信。此作動詞用。楊濟翁、周顯先:見前《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注①。  此舟行江上、即景生情之作。上片虛筆寫景,隱含時光迅速、往事如夢之意。以下否定前我,追求山水林泉之樂。下片因地懷古,嘆英雄無覓。“樓觀”二句憂身憤世,而結穴于哀樂相循的不可知論。然則,從前我皆非的自嘲中,從對古英雄的追慕中,從“旌旗未卷頭先白”的悲嘆中,正可窺見稼軒胸中之郁悶。
      ②“過眼”四句:言眼前山水,都是夢中見過,舊時相識。按:稼軒南歸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吳楚的生活經歷,通判建康后,也大體宦游于吳楚一帶,故有此感。
      ③“佳處”兩句:言人生無多,理應拄杖著屐,遍游天下名勝。能消幾緉平生屐:我這一生還能用幾雙木屐呢?緉(liàng亮):一雙。屐(jī擊):木底有齒的鞋,六朝人喜著屐游山。語出《世說新語·方正篇》,阮孚好屐,曾嘆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通“緉”)屐。”
      ④“笑塵勞”兩句:自笑半生辛勞,長年為客。塵勞:風塵勞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顧三十九年,一切皆非。《淮南子·原道訓》:“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時稼軒年近四十,套用此語自嘆。
      ⑤“吳楚”兩句:言東南一帶地域開闊。此化用杜甫《登岳陽樓》詩意:“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詩極言洞庭湖寬廣,似將中國大地分裂為二。坼(chè徹):裂開。
      ⑥“英雄”兩句:謂圖英雄霸業者,惟曹操和劉備相與匹敵。曹操嘗與劉備論時事,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此明頌曹、劉,暗揚孫權。蓋當時堪與曹、劉爭雄天下者惟孫權,而他正霸居吳楚一帶。稼軒《南鄉子》:“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與此暗合。敵:匹敵。
      ⑦“被西風”兩句:言歷史遺跡被無情西風一掃而盡。
      ⑧“樓觀”兩句:感慨宦跡不定,事業未就而鬢發先白。樓觀甫成:樓閣剛剛建成。蘇軾《送鄭戶曹》詩:“樓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此喻調動頻繁,難展才略。旌旗未卷:指戰事未休,喻復國大業未了。
      ⑨“嘆人生”兩句:謂哀樂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計較。轉相尋:循環往復,輾轉相繼。

    此詞與《水調歌頭 》(落日塞塵起)為同時先后所作。題一作“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 ”,乃作者離開揚州溯江上行,途中抒懷而成。今存楊炎正(濟翁)《滿江紅》數首 ,其中“典盡春衣”一首有“功名事,云霄隔;英雄伴,東南坼”,“問漁樵、學作老生涯,從今日”等語,與這首詞雖用韻不同,而情調相同,意氣相通。或為本詞所和之韻。”
    此詞可分三層。
    上片為第一層,由江行沿途所見山川引起懷昔游,痛惜年華之意。長江中下游地區山川秀美,辛棄疾南歸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吳楚,行蹤遍及大江南北,對這一帶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調動頻繁,告別山水長達十年。今日復見眼中川“ 都似舊時相識”了。“溪山”曰“過眼”,看山卻似走來迎,這是江行的感覺。“怪”是不能認定的驚疑感,是久違重逢的最初的感觸。往事雖“還記得,卻模糊 、記不真切,真象一場舊夢。“還記得、構中行遍,江南江北”,“夢中”云者不僅有烘托虛實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實寫照,這種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來雄心壯志未得實現。業已倦于宦游的結果。反復玩味以上數句,實已暗伏“塵勞”、覺非之意。官場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舊曾相識虛如幻夢不如遠離,同時也就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召喚,來自大自然的召喚 。所以,緊接二句寫道:“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要探山川之勝,就得登攀,“攜杖 ”、著“屐 ”(一種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說新語·雅量》載阮孚好屐,嘗曰 :“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兩)屐?”意謂人生短暫無常,話卻說得豁達幽默。此處用來稍變其意,謂山川佳處常在險遠,不免多穿幾雙鞋,可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結尾幾句就對照說來 ,“笑塵勞、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時衛國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話(語出《淮南子·原道訓》),作者當時四十歲,故這樣說。表面看,這是因虛度年華而自嘲,其實,命運又豈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長為客”三字深懷憂憤,語意曠達中包含沉郁。
    實為作者于四十年年來之感慨,年已四旬,南歸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卻無一件得以實現,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勞碌,原來“長為客”無絲毫是自己左右的。
    這片六句另起一意為第二層,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對古代英雄事跡的追懷。揚州上游的豫章之地,歷來被稱作吳頭楚尾。“吳楚地,東南坼”化用杜詩(《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表現江行所見東南一帶景象之壯闊。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國英雄,尤其是立足東南北拒強敵的孫權,最令他欽佩景仰。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三國志·先主傳 》)而孫權堪與二者鼎立。此處四句寫地靈人杰,聲情激昂,其中隱含作者滿腔豪情 。“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二句有慨嘆,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從之的意味,亦隱然句中。
    結尾數句為第三層,是將以上兩層意思匯合起來,發為更憤激的感慨 。“樓觀才成人已去 ”承上懷古,用蘇軾詩“樓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鄭戶曹》)意 ,這里是說吳國基業始成而孫權就匆匆離開人間。
    “旌旗未卷頭先白 ”承前感傷,由人及己 ,“旌旗”指戰旗,意言北伐事業未成,自己的頭發卻先花白了。
    綜此二者,于是詞人得出一個無可奈何的結論:人間哀樂從來循環不可琢磨 (“轉相尋”),“今猶昔”。這結論頗帶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對命運無法解釋的解釋。
    更是作者對命運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嘆。
    詞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塵勞、三十九年非 ”,另一方面又追懷古代英雄業績,深以“旌旗未卷頭先白”為憾,反映出作者當時矛盾的心情。雖是因江行興感,詞中卻沒有著重寫景,始終直抒胸臆;雖然語多含蓄,卻不用比興手法,純屬直賦。這種手法與詞重婉約、比興的傳統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現實政治感慨與懷古之情結合起來 ,指點江山,縱橫議論,抒胸中郁悶,驅使古人詩文于筆端,頗覺筆力健峭,感情氵彌滿 。所謂“滿心而發 ,肆口而成”,自具興發感人力量。

    “佳處徑須攜杖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ǎn jiāng hóng jiāng xíng hé yáng jì wēng yùn
    滿江紅 江行和楊濟翁韻

    guò yǎn xī shān, guài dōu shì jiù shí céng shí.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曾識。
    shì mèng lǐ xún cháng xíng biàn,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是夢里、尋常行遍,江南江北。
    jiā chù jìng xū xié zhàng qù, néng xiāo jǐ liǎng píng shēng jī?
    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
    xiào chén āi sān shí jiǔ nián fēi, zhǎng wèi kè!
    笑塵埃、三十九年非,長為客!
    wú chǔ dì, dōng nán chāi.
    吳楚地,東南拆。
    yīng xióng shì, cáo liú dí.
    英雄事,曹劉敵。
    bèi xī fēng chuī jǐn, liǎo wú chén jī.
    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
    lóu guān cái chéng rén yǐ qù, jīng qí wèi juàn tóu xiān bái.
    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
    tàn rén jiān āi yuè zhuǎn xiāng xún, jīn yóu xī.
    嘆人間、哀樂轉相尋,今猶昔。

    “佳處徑須攜杖去”平仄韻腳

    拼音:jiā chù jìng xū xié zhàng qù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佳處徑須攜杖去”的相關詩句

    “佳處徑須攜杖去”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佳處徑須攜杖去”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佳處徑須攜杖去”出自辛棄疾的 《滿江紅 江行和楊濟翁韻》,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