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向愁中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總向愁中白”出自宋代辛棄疾的《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詩句共5個字,詩句拼音為:zǒng xiàng chóu zhōng bái,詩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總向愁中白”全詩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
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分類: 菩薩蠻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注釋】:
這首詞是作者在淳熙元年(1174)初春作的。當時葉衡在建康任江東安撫使,作者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據《景定建康志 》葉衡于淳熙元年正月帥建康,二月即召赴行在,后拜右丞相兼樞密使。詞里稱“丞相 ”,是后來加上去的。作者此時三十五歲,歸國已經有十二年了,歲月流逝但他的壯志未酬,登高登遠,自然就感慨萬千。
上闋寫賞心亭的所見所感。賞心亭,據《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開頭兩句由寫山到寫人,緊緊扣住了題目。高人即葉衡。青山有情,高人難遇。如今斯人一登上賞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里話要向他傾訴呵 。其勢如萬馬奔騰,接連不斷。不說人之眺山,而說山之就人,這就把靜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而且對突出人物也有很好的映襯作用。詞里為什么對葉衡有如此高大形象的描繪呢?因為葉衡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主戰派官員。《宋史·葉衡傳》說他“得治兵之要”。葉衡對作者極為賞識,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即是對葉衡推薦的 ,以后又向朝廷極力推薦他“ 慷慨有大略”。對于這樣一位“經綸手”,加之有知遇之恩,詞人怎能不謳歌感激呢?三、四兩句借煙雨之景,轉突兀奇崛之筆而為低徊宛轉之波,充分表現了無限的悵惘,無窮的感慨,可以說是寄托遙深。葉衡主戰,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對,他收復失地的大計遇到了極大的阻力,詞人也就由希望變成了失望。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萬馬奔騰而來,那么它們又何嘗不象沖鋒陷陣的鐵騎呢?詞人是多么渴望能揮戈躍馬馳騁疆場呵!可惜,轉眼之間又煙雨迷蒙,遮住了青山,而無數青山也只象是萬馬在煙雨中低徊不前 。“望來終不來”寫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不說愁,而愁極深;雖極感慨,仍以蘊藉出之。
下闋,由眺望青山之悵惘陡轉而為揶揄沙鷗之詼諧,但曲斷意不斷,其脈絡仍清晰可見。雖著筆輕快,實則發自積郁 。人們都說頭發總是由此愁悶變白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水上的沙鷗通體皆白,豈不是一身都是愁嗎 ?詞人故意發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上闋歇拍低徊沉郁的氣氛一掃而光了;然而仔細體味,就會察覺到那貫穿全詞的“愁 ”字并消失,或者說詞人極力排遣這如煙雨一般的無盡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掙扎,而非心靈上的解脫。人之發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而沙鷗通體皆白 ,是其自然特征,與愁何干?詞人故意造成邏輯上的錯誤,說得越幽默灑脫 ,反而越使人感到強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說鳥與愁無關,實說愁與人甚切。人愁是實,鳥愁是虛 ,“一身都是愁”的是鳥還是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釋而自曉。故“拍手笑沙鷗 ”,一縱即逝;而“一身都是愁 ”,卻如電影上的“慢鏡頭”在觀眾視野里由快放慢了。實際上“一身都是愁”是與“煙雨卻低徊,望來終不來”暗中息息相關的。盡管詞筆回蕩曲折,然而透過層瀾,仍可以看清。白居易《白鷺詩》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發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也垂絲 。”辛詞蓋本于此。白詩言愁顯 ,辛詞言愁晦 ,其言愁一也。但辛詞多了“拍手笑”一層意思。不過就其形象來看,辛詞較之白詩更加繪聲繪色;就其感情來說,則更加摯濃深切。參閱作者同年在建康所作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何其激憤,何其憂愁!以至于“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 ”!胸中積郁如此,則登賞心亭之所見所感都無非“獻愁供恨”而已。由于可見,在《菩薩蠻》之中亦飽含著詞人之愁,英雄之淚。某些喜劇會使有心的觀眾在笑聲中情不自禁地掉下熱淚 。笑和眼淚,豈不是似乎矛盾卻又融合無間嗎?
這首詞是作者在淳熙元年(1174)初春作的。當時葉衡在建康任江東安撫使,作者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據《景定建康志 》葉衡于淳熙元年正月帥建康,二月即召赴行在,后拜右丞相兼樞密使。詞里稱“丞相 ”,是后來加上去的。作者此時三十五歲,歸國已經有十二年了,歲月流逝但他的壯志未酬,登高登遠,自然就感慨萬千。
上闋寫賞心亭的所見所感。賞心亭,據《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開頭兩句由寫山到寫人,緊緊扣住了題目。高人即葉衡。青山有情,高人難遇。如今斯人一登上賞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里話要向他傾訴呵 。其勢如萬馬奔騰,接連不斷。不說人之眺山,而說山之就人,這就把靜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而且對突出人物也有很好的映襯作用。詞里為什么對葉衡有如此高大形象的描繪呢?因為葉衡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主戰派官員。《宋史·葉衡傳》說他“得治兵之要”。葉衡對作者極為賞識,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即是對葉衡推薦的 ,以后又向朝廷極力推薦他“ 慷慨有大略”。對于這樣一位“經綸手”,加之有知遇之恩,詞人怎能不謳歌感激呢?三、四兩句借煙雨之景,轉突兀奇崛之筆而為低徊宛轉之波,充分表現了無限的悵惘,無窮的感慨,可以說是寄托遙深。葉衡主戰,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對,他收復失地的大計遇到了極大的阻力,詞人也就由希望變成了失望。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萬馬奔騰而來,那么它們又何嘗不象沖鋒陷陣的鐵騎呢?詞人是多么渴望能揮戈躍馬馳騁疆場呵!可惜,轉眼之間又煙雨迷蒙,遮住了青山,而無數青山也只象是萬馬在煙雨中低徊不前 。“望來終不來”寫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不說愁,而愁極深;雖極感慨,仍以蘊藉出之。
下闋,由眺望青山之悵惘陡轉而為揶揄沙鷗之詼諧,但曲斷意不斷,其脈絡仍清晰可見。雖著筆輕快,實則發自積郁 。人們都說頭發總是由此愁悶變白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水上的沙鷗通體皆白,豈不是一身都是愁嗎 ?詞人故意發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上闋歇拍低徊沉郁的氣氛一掃而光了;然而仔細體味,就會察覺到那貫穿全詞的“愁 ”字并消失,或者說詞人極力排遣這如煙雨一般的無盡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掙扎,而非心靈上的解脫。人之發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而沙鷗通體皆白 ,是其自然特征,與愁何干?詞人故意造成邏輯上的錯誤,說得越幽默灑脫 ,反而越使人感到強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說鳥與愁無關,實說愁與人甚切。人愁是實,鳥愁是虛 ,“一身都是愁”的是鳥還是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釋而自曉。故“拍手笑沙鷗 ”,一縱即逝;而“一身都是愁 ”,卻如電影上的“慢鏡頭”在觀眾視野里由快放慢了。實際上“一身都是愁”是與“煙雨卻低徊,望來終不來”暗中息息相關的。盡管詞筆回蕩曲折,然而透過層瀾,仍可以看清。白居易《白鷺詩》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發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也垂絲 。”辛詞蓋本于此。白詩言愁顯 ,辛詞言愁晦 ,其言愁一也。但辛詞多了“拍手笑”一層意思。不過就其形象來看,辛詞較之白詩更加繪聲繪色;就其感情來說,則更加摯濃深切。參閱作者同年在建康所作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何其激憤,何其憂愁!以至于“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 ”!胸中積郁如此,則登賞心亭之所見所感都無非“獻愁供恨”而已。由于可見,在《菩薩蠻》之中亦飽含著詞人之愁,英雄之淚。某些喜劇會使有心的觀眾在笑聲中情不自禁地掉下熱淚 。笑和眼淚,豈不是似乎矛盾卻又融合無間嗎?
“總向愁中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ú sà mán jīn líng shǎng xīn tíng wèi yè chéng xiàng fù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qīng shān yù gòng gāo rén yǔ, lián piān wàn mǎ lái wú shù.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
yān yǔ què dī huí, wàng lái zhōng bù lái.
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rén yán tóu shàng fā, zǒng xiàng chóu zhōng bái.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
pāi shǒu xiào shā ōu, yī shēn dōu shì chóu.
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總向愁中白”平仄韻腳
拼音:zǒng xiàng chóu zhōng bái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總向愁中白”的相關詩句
“總向愁中白”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總向愁中白”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總向愁中白”出自辛棄疾的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