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丈攙天翠壁高”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千丈攙天翠壁高”全詩
神仙萬里乘風去,更度槎枒個樣橋。
分類: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千丈攙天翠壁高,
定誰狡獪插遺樵。
神仙萬里乘風去,
更度槎枒個樣橋。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辛棄疾游歷武夷山的情景。他描述了高聳入云的翠綠山巒,以及有人偷伐木材的情景。詩中還提到神仙乘風而去,以及越過一座特別的橋梁。
賞析:
這首詩以濃郁的山水意境,表達了辛棄疾對武夷山的游覽之情。首句"千丈攙天翠壁高"形容了山巒高聳入云,蒼翠欲滴的壯麗景色。"定誰狡獪插遺樵"表現了一種偷伐木材的情景,暗示了山中隱士的存在,也抒發了對破壞自然的不滿。
接下來的兩句"神仙萬里乘風去,更度槎枒個樣橋"描繪了神仙乘風而去的景象,以及他們越過一座獨特的橋梁。這里的"槎枒"是一種竹木所制的橋梁,形狀特殊,引人遐想。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勾勒出了武夷山的壯美景色和神秘的仙境氛圍,給人以想象和聯想的空間。
辛棄疾運用了生動的描寫手法和富有韻律感的語言,使詩詞具有強烈的視覺感受和節奏感。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神秘氛圍,他喚起了讀者對大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向往和想象,展現了他對美的追求和對人生境界的思考。這首詩詞是辛棄疾優美的山水詩作之一,也展示了他對自然和人文的敏銳觀察和深刻感悟。
“千丈攙天翠壁高”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wǔ yí zuò zhào gē chéng huì wēng shí shǒu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qiān zhàng chān tiān cuì bì gāo, dìng shuí jiǎo kuài chā yí qiáo.
千丈攙天翠壁高,定誰狡獪插遺樵。
shén xiān wàn lǐ chéng fēng qù, gèng dù chá yā gè yàng qiáo.
神仙萬里乘風去,更度槎枒個樣橋。
“千丈攙天翠壁高”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