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礙夕陽宜杖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城礙夕陽宜杖履”全詩
折腰曾愧五斗米,負郭元無三頃田。
城礙夕陽宜杖履,山供醉眼費云煙。
怪君不顧笙歌誤,政擬新詩去鳥邊。
分類: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和趙直中提干韻》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趙直中提干韻》是辛棄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萬事推移本偶然,
無虧何處更求全。
折腰曾愧五斗米,
負郭元無三頃田。
城礙夕陽宜杖履,
山供醉眼費云煙。
怪君不顧笙歌誤,
政擬新詩去鳥邊。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現實境遇的思考。作者認為人生中的許多事情都是偶然發生的,無法完全掌控,因此追求完美和無缺是沒有必要的。他自稱折腰曾愧五斗米,意思是曾經因為貧窮而屈辱求生,又說自己負擔不起郭元(古代土地面積單位)三頃的田地,暗示自己身世貧寒。城市的繁雜礙住了夕陽的光輝,而山中的景色讓人陶醉,但卻需要費盡心思去尋找云煙的美景。最后,作者責怪朋友不顧笙歌(指享受紛繁世事的歡樂,也可理解為權勢和名利)而誤入歧途,自己則打算從政并創作新的詩歌,遠離現實的喧囂。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生活和現實的觀察,表達了辛棄疾對人生的思考和態度。他認為人生的變遷和事物的發展往往是偶然的,沒有必要一味追求完美和無缺。詩中用折腰曾愧五斗米和負郭元無三頃田來表達自己的貧窮身世,展現了作者的自嘲和對命運的無奈。城市的繁忙和喧囂讓人感到壓抑,而山中的自然景色則成為他心靈的寄托和慰藉。最后,作者責怪朋友迷失在權勢和名利之中,而自己選擇了從政并創作新的詩歌,追求內心的自由和遠離塵囂的寧靜。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和對紛繁世事的回避,同時也流露出對自由和追求內心真實的向往。辛棄疾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情感,將個人的體驗與普遍的人生問題相結合,使這首詩詞充滿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體驗。
“城礙夕陽宜杖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hào zhí zhōng tí gàn yùn
和趙直中提干韻
wàn shì tuī yí běn ǒu rán, wú kuī hé chǔ gèng qiú quán.
萬事推移本偶然,無虧何處更求全。
zhé yāo céng kuì wǔ dǒu mǐ, fù guō yuán wú sān qǐng tián.
折腰曾愧五斗米,負郭元無三頃田。
chéng ài xī yáng yí zhàng lǚ, shān gōng zuì yǎn fèi yún yān.
城礙夕陽宜杖履,山供醉眼費云煙。
guài jūn bù gù shēng gē wù, zhèng nǐ xīn shī qù niǎo biān.
怪君不顧笙歌誤,政擬新詩去鳥邊。
“城礙夕陽宜杖履”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