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有文殊問疾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怕有文殊問疾來”全詩
柴門不用常關著,怕有文殊問疾來。
分類: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黃沙書院》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黃沙書院》
作者:辛棄疾(宋代)
黃沙書院,位于宋代,是辛棄疾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隱幾南窗萬念灰,
只疑土木是形骸。
柴門不用常關著,
怕有文殊問疾來。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黃沙書院的景象,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情感。詩人描述自己坐在書院的隱幾前,窗外黃沙漫天,心中萬種憂愁猶如灰塵般彌漫。他感到自己的身體漸漸虛弱,只覺得自己的形體像是一堆土木一樣。詩人說柴門不需要經常關上,是因為他擔心文殊菩薩前來詢問他的病情。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凄涼的語言描繪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痛苦。黃沙書院被詩人用來象征自己的心靈世界,黃沙漫天象征著外界的荒涼和無奈,而詩人的內心則被萬種憂愁所困擾,感到身心俱疲。詩人將自己的身體比喻為土木,顯示出他的虛弱和病態。柴門不用常關著一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無助,他害怕文殊菩薩前來問病,暗示了他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憂傷和脆弱,展現了辛棄疾獨特的情感表達和對生命的思考。同時,詩中黃沙書院的形象也具有象征意義,呈現出一種荒涼和無奈的氛圍,使讀者在感受詩人情感的同時,也能對人生的無常和自身的脆弱有所思考。
“怕有文殊問疾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áng shā shū yuàn
黃沙書院
yǐn jǐ nán chuāng wàn niàn huī, zhǐ yí tǔ mù shì xíng hái.
隱幾南窗萬念灰,只疑土木是形骸。
zhài mén bù yòng cháng guān zhe, pà yǒu wén shū wèn jí lái.
柴門不用常關著,怕有文殊問疾來。
“怕有文殊問疾來”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