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趁汨羅江上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趁汨羅江上狂”全詩
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
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
分類: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憶李白》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憶李白》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當年在宮殿中寫下了賦詩,怎能相信生活在人間的時光會過得這么匆匆。明亮的月光仍然灑入江水中,青山依然葬著李白的遺骨,散發著芬芳。我不再尋找山頭上的美食陪伴,卻趁著汨羅江上的狂風盡情暢游。我決心要騎著巨鯨回到我的故鄉,從而再次來到濯足戲水的滄浪之地。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辛棄疾對唐代詩人李白的懷念和敬佩之情。辛棄疾將李白視為文學上的偶像和楷模,他惋惜地表示,盡管時光荏苒,但李白的詩篇依然充滿活力和美感,就像明亮的月光照亮江水一樣,李白的詩歌仍然在人們心中閃耀。辛棄疾借用李白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自由奔放、豪邁不羈的人生態度的向往,他希望能像李白一樣,不受拘束地追逐夢想,自由自在地生活。
賞析:
這首詩以對李白的懷念之情開篇,通過描述李白詩篇的永恒之美,表達了辛棄疾對李白的景仰和敬意。詩中的明月、江水和青山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呈現出辛棄疾內心深處的情感。明月象征李白的詩歌光輝,入江水中則映照出李白的詩篇永存不朽。青山埋骨的描寫則表達了李白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并在后世傳頌不衰。
詩中的飯顆山頭伴和汨羅江上狂,是辛棄疾對自己人生追求的表達。他不再尋求物質享受,而是追求內心的自由和豪情壯志,他要像李白一樣,在汨羅江上盡情暢游,放飛自我。最后,他表達了自己要騎著巨鯨回到故鄉的決心,這里的巨鯨象征著辛棄疾的抱負和追求,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回到故鄉并再次暢游在滄浪之地。
整首詩以辛棄疾對李白的贊頌和自身追求自由的心境為主線,通過表達對李白的景仰和自己的向往,展示了辛棄疾對人生的獨特見解和追求自由、豪情壯志的人生態度。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鮮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現了辛棄疾獨特的詩歌表達方式,充滿了豪情壯志和浪漫主義色彩,同時也展示了他對李白的深刻敬仰和對自由人生的追求。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自由奔放的詩人形象,以及對李白所代表的豪邁不羈的詩歌精神的向往。
“卻趁汨羅江上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ì lǐ bái
憶李白
dāng nián gōng diàn fù zhāo yáng, qǐ xìn rén jiān guò yè láng.
當年宮殿賦昭陽,豈信人間過夜郎。
míng yuè rù jiāng yī jiù hǎo, qīng shān mái gǔ zhì jīn xiāng.
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bù xún fàn kē shān tóu bàn, què chèn mì luó jiāng shàng kuáng.
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
dìng yào qí jīng guī hàn màn, gù lái zhuó zú xì cāng láng.
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
“卻趁汨羅江上狂”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