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秘巖藏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地秘巖藏骨”全詩
虛床惟太姥,別席盡曾孫。
披牒秦朝遠,遺壇漢祀存。
何時幔亭側,重復見幢幡。
分類: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仙跡巖》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仙跡巖》
作者:辛棄疾(宋代)
地秘巖藏骨,
谿靈膝印痕。
虛床惟太姥,
別席盡曾孫。
披牒秦朝遠,
遺壇漢祀存。
何時幔亭側,
重復見幢幡。
中文譯文:
隱藏在秘密的巖石中有古代仙跡,
山谷中留下靈動的膝印痕跡。
空虛的床只屬于太姥(神仙),
離別的坐墊都已被曾孫們占據。
展開古代文獻,秦朝的消息遙遠,
仍然保留著漢代祭祀的遺址。
何時才能在幔亭旁邊,
再一次看到掛滿幢幡的景象呢?
詩意和賞析:
該詩以辛棄疾獨特的寫意風格,描繪了一個神秘而古老的仙跡巖景觀。詩中通過描寫巖石中隱藏的骨骼和山谷中的膝印痕跡,展現了仙跡的存在與神秘感。虛床和別席的描述暗示了仙人的存在與離去,曾孫們占據了曾經屬于仙人的位置,體現了時間的流轉和代代相傳的意象。
詩的后半部分通過披閱古代文獻,提到了秦朝和漢代的遺跡,強調了歷史的延續和傳承。作者期待著在幔亭旁再次看到掛滿幢幡的景象,表達了對歷史文化的向往和對古代風貌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通過景物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展示了辛棄疾對神秘仙跡和歷史文化的追溯與思考。同時,詩中透露出一種對人生短暫和時間流逝的感慨,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對歷史的思考。整體上,這首詩詞給人一種幽遠、沉靜而又令人遐想的感覺,展示了辛棄疾深邃的情感和豐富的意境。
“地秘巖藏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ān jī yán
仙跡巖
dì mì yán cáng gǔ, xī líng xī yìn hén.
地秘巖藏骨,谿靈膝印痕。
xū chuáng wéi tài lǎo, bié xí jǐn zēng sūn.
虛床惟太姥,別席盡曾孫。
pī dié qín cháo yuǎn, yí tán hàn sì cún.
披牒秦朝遠,遺壇漢祀存。
hé shí màn tíng cè, chóng fù jiàn zhuàng fān.
何時幔亭側,重復見幢幡。
“地秘巖藏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