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子孫孫又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眼見子孫孫又子”全詩
眼見子孫孫又子,不如栽竹繞園池。
分類: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移竹》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移竹》
種樹的悲哀常因年事而生,等到看到樹蔭形成需要多長時間呢?眼睜睜看著子孫后代接連出生,不如種植竹子來環繞庭園池塘。
中文譯文:
每因種樹悲年事,
待看成陰是幾時。
眼見子孫孫又子,
不如栽竹繞園池。
詩意解讀:
這首詩詞是辛棄疾在宋代創作的作品之一。詩人以種植樹木為引子,表達了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和對生命短暫的思考。他觀察著樹木的成長過程,思考時間的飛逝和自己的年齡增長。然而,他又看到了子孫后代的出生,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了家族中的長者。在這種情況下,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認為不如種植竹子來環繞庭園池塘。竹子象征著堅韌和柔韌并存的品質,也代表了生命的延續和希望。通過這樣的比喻,辛棄疾在表達自己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和對家族延續的期望。
賞析:
《移竹》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辛棄疾對于時間流逝和生命短暫的思考和感慨。他通過種植樹木和觀察子孫后代的方式,揭示了人們面對時間的無力感和對生命的珍惜。在最后的建議中,他提到了栽種竹子來環繞庭園池塘,這不僅是一種美化環境的建議,更是一種希望和寄托。竹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之一,代表了堅韌和生命力,也寓意著家族的延續和希望的存在。整首詩詞通過簡練的語言和富有意象的比喻,深情地表達了詩人對于時光流逝和生命意義的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眼見子孫孫又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í zhú
移竹
měi yīn zhòng shù bēi nián shì, dài kàn chéng yīn shì jǐ shí.
每因種樹悲年事,待看成陰是幾時。
yǎn jiàn zǐ sūn sūn yòu zi, bù rú zāi zhú rào yuán chí.
眼見子孫孫又子,不如栽竹繞園池。
“眼見子孫孫又子”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