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使有求能盡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借使有求能盡與”全詩
借使有求能盡與,也知方笑已生嗔。
器才滿后須招損,鏡太明時易受塵。
終日閉門無客至,近來魚鳥卻相親。
分類: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有以事來請者俲康節體作詩以答之》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有以事來請者俲康節體作詩以答之》
中文譯文:
有人因某事前來拜訪,我回以這首詩作回答。
未能立得自家身,何暇將身更為人。
借使有求能盡與,也知方笑已生嗔。
器才滿后須招損,鏡太明時易受塵。
終日閉門無客至,近來魚鳥卻相親。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辛棄疾的作品,以應對某人拜訪而作。詩人表達了自己的心境和處世之道。
首先,詩人表示自己還未能成就自己的事業,還沒有站穩自己的立場,所以沒有多余的時間去顧及他人。
然后,詩人說即使有人有求于他,他也明白對方的請求只會讓他生起一些不滿。這可能是因為詩人認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被低估,或者他認為對方的請求過于瑣碎。
接下來,詩人說自己在才智或者能力達到巔峰之后,往往會招致一些損失。比喻為明亮的鏡子容易沾上塵土,表明一旦才能太過顯露,會引來嫉妒和磨難。
最后,詩人描述自己整日閉門不出,很少有客人來訪。然而,最近他卻發現魚和鳥兒卻常常靠近他,這里可能有一種隱喻,表明詩人對于人際關系的疏遠和對自然的親近。
整首詩流露出一種倦怠和疏離的情緒,詩人在表達自己對于世俗紛擾的厭倦,對于求人和人情世故的不屑。他更愿意獨自一人,追求內心的寧靜,并與自然界保持一種親近的關系。
“借使有求能盡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u yǐ shì lái qǐng zhě xiào kāng jié tǐ zuò shī yǐ dá zhī
有以事來請者俲康節體作詩以答之
wèi néng lì dé zì jiā shēn, hé xiá jiāng shēn gèng wéi rén.
未能立得自家身,何暇將身更為人。
jiè shǐ yǒu qiú néng jǐn yǔ, yě zhī fāng xiào yǐ shēng chēn.
借使有求能盡與,也知方笑已生嗔。
qì cái mǎn hòu xū zhāo sǔn, jìng tài míng shí yì shòu chén.
器才滿后須招損,鏡太明時易受塵。
zhōng rì bì mén wú kè zhì, jìn lái yú niǎo què xiāng qīn.
終日閉門無客至,近來魚鳥卻相親。
“借使有求能盡與”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