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聞剝啄叩柴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時聞剝啄叩柴荊”全詩
自嗟不及東家老,至死無人識姓名。
分類: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雜感》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雜感》
作者:陸游(宋代)
故舊書來訪死生,
時聞剝啄叩柴荊。
自嗟不及東家老,
至死無人識姓名。
中文譯文:
故舊書前來訪問生死,
時常聽到剝啄聲擊打著柴荊。
我自憐憫不能及東家的長者,
直至死亡也無人知曉我的名字。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陸游的作品,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雜感》描繪了作者對自己生命和存在的無奈和悲嘆之情。
首先,詩的開頭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的人和事的懷念和思念。他稱他們為"故舊",暗指過去的友人、親人或愛人。他們或許已經去世,或是與作者漸行漸遠,但他們通過書本的形式前來“訪問”作者,傳遞著死生之間的信息和智慧。
接著,詩中出現了剝啄聲和叩擊柴荊的描寫。這里的剝啄聲可以理解為現實生活的種種壓力和困擾,它們不斷地打擊著作者。叩擊柴荊則可以被視為日常生活瑣事的喧鬧和紛擾。這兩個意象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內心的煩惱和無奈,他似乎被困在了一種無法擺脫的境地中。
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自身命運的感嘆和悲涼。作者自嗟自嘆,覺得自己無法與東家的長者相比。這里的東家指的可能是作者的上一輩或其他人,他們在年紀和智慧上超過了作者。作者感到自己無法達到他們的高度和境地。
最后一句表明,即使在死亡之后,作者的名字也沒有被人所知。這可能是作者對于自身存在的無助和渺小感到絕望,他的存在似乎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沒有引起他人的關注和記憶。
《雜感》通過對生命和存在的無奈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于自己的處境的痛苦和悲涼之情。詩中運用了對比和隱喻等修辭手法,使詩意更加深遠。這首詩表達了人們在世界面前的渺小和無力感,以及對于生命意義的思考。
“時聞剝啄叩柴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gǎn
雜感
gù jiù shū lái fǎng sǐ shēng, shí wén bāo zhuó kòu chái jīng.
故舊書來訪死生,時聞剝啄叩柴荊。
zì jiē bù jí dōng jiā lǎo, zhì sǐ wú rén shí xìng míng.
自嗟不及東家老,至死無人識姓名。
“時聞剝啄叩柴荊”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