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年幸許歸蓬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殘年幸許歸蓬蒿”全詩
人生墜地各有命,窮達禍福隨所遭。
嗟予一世蹈謗藪,洶如八月秋江濤。
尊拳才奮肋已碎,曹射箭盡弓未弢形尪骨悴吹可倒,摧拉未足稱雄豪。
一身百憂偶得活,殘年幸許歸蓬蒿。
時時照水輒自笑,霜顱雪頜不可薅。
脫身仕路棄衫笏,如病癬疥逢爬搔。
見事苦遲已莫悔,監戒尚可貽兒曹。
勉騎款段乘下澤,州縣豈必真徒勞!
分類: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悲歌行》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悲歌行》是宋代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悲歌行
有口但可讀離騷,有手但可持蟹螯。
人生墜地各有命,窮達禍福隨所遭。
嗟予一世蹈謗藪,洶如八月秋江濤。
尊拳才奮肋已碎,曹射箭盡弓未弢。
形尪骨悴吹可倒,摧拉未足稱雄豪。
一身百憂偶得活,殘年幸許歸蓬蒿。
時時照水輒自笑,霜顱雪頜不可薅。
脫身仕路棄衫笏,如病癬疥逢爬搔。
見事苦遲已莫悔,監戒尚可貽兒曹。
勉騎款段乘下澤,州縣豈必真徒勞!
譯文:
悲歌行
有口卻只能讀離騷,有手卻只能持蟹螯。
人生墜地各有命運,貧富禍福隨所遭遇。
唉,我一生遭受誹謗,激情如八月秋江的波濤。
尊嚴和力量已經破碎,曹射箭卻未能拉滿弓弦。
身形瘦弱,骨頭憔悴,吹一口氣就能倒下,
摧拉未能足夠稱雄豪。
一身百憂,偶爾得以生存,晚年幸運地歸于貧苦之地。
時常照鏡自嘲,頭上的霜和下頜的雪無法摘取。
放棄了仕途,拋棄了官袍和文房四寶,
像是患了癬疥,遇到了爬蟲。
看到事情晚了已經無法后悔,只能給后代以警戒。
鼓勵自己騎馬,乘著澤國的風,州縣的勞苦也許并非徒勞!
詩意和賞析:
《悲歌行》是陸游在自己晚年時創作的一首悲憤之作。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自己一生遭遇的不公和挫折的悲傷之情。他感嘆人生的命運無法掌控,貧富和禍福都是隨機而至。作者以自己的經歷來反映社會的不公和艱難,表達了對命運的無奈和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詩中的意象豐富而深刻,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如八月秋江的波濤、頭上的霜和下頜的雪,以及對自身形象的描寫,如瘦弱的身形和憔悴的骨頭,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痛苦和無奈。詩中還融入了對自身經歷的反思和對后代的忠告,展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社會的期望。
整首詩以悲憤的情緒貫穿始終,通過對個人遭遇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社會不公和命運無常的不滿和痛苦。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堅持和希望的堅定信念,表達了對后代的期望和對未來的希冀。這首詩詞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真摯的情感,展現了陸游作為一位偉大詩人的才華和對社會的關懷。
“殘年幸許歸蓬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ēi gē xíng
悲歌行
yǒu kǒu dàn kě dú lí sāo, yǒu shǒu dàn kě chí xiè áo.
有口但可讀離騷,有手但可持蟹螯。
rén shēng zhuì dì gè yǒu mìng, qióng dá huò fú suí suǒ zāo.
人生墜地各有命,窮達禍福隨所遭。
jiē yǔ yī shì dǎo bàng sǒu, xiōng rú bā yuè qiū jiāng tāo.
嗟予一世蹈謗藪,洶如八月秋江濤。
zūn quán cái fèn lē yǐ suì, cáo shè jiàn jǐn gōng wèi tāo xíng wāng gǔ cuì chuī kě dào, cuī lā wèi zú chēng xióng háo.
尊拳才奮肋已碎,曹射箭盡弓未弢形尪骨悴吹可倒,摧拉未足稱雄豪。
yī shēn bǎi yōu ǒu dé huó, cán nián xìng xǔ guī péng hāo.
一身百憂偶得活,殘年幸許歸蓬蒿。
shí shí zhào shuǐ zhé zì xiào, shuāng lú xuě hé bù kě hāo.
時時照水輒自笑,霜顱雪頜不可薅。
tuō shēn shì lù qì shān hù, rú bìng xuǎn jiè féng pá sāo.
脫身仕路棄衫笏,如病癬疥逢爬搔。
jiàn shì kǔ chí yǐ mò huǐ, jiān jiè shàng kě yí ér cáo.
見事苦遲已莫悔,監戒尚可貽兒曹。
miǎn qí kuǎn duàn chéng xià zé, zhōu xiàn qǐ bì zhēn tú láo!
勉騎款段乘下澤,州縣豈必真徒勞!
“殘年幸許歸蓬蒿”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