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豈楚逐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我豈楚逐臣”全詩
我豈楚逐臣,慘愴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憂國故。
三軍老不戰,比屋困征賦。
可使江淮間,歲歲常列戍?
分類: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悲秋》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悲秋》
朝代:宋代
作者:陸游
悲秋詩的中文譯文如下:
秋燈如孤螢,熠熠耿窗戶;
秋雨如漏壼,點滴連早暮。
我豈楚逐臣,慘愴出怨句?
逢秋未免悲,直以憂國故。
三軍老不戰,比屋困征賦。
可使江淮間,歲歲常列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陸游在宋代創作的,表達了他對秋天的悲涼之情以及對國家的憂慮。
詩的開頭寫道:“秋燈如孤螢,熠熠耿窗戶”,描繪了孤獨的秋燈在窗戶中閃爍,窗戶因此變得明亮。這里的秋燈象征著人們在秋天孤獨而黯淡的心情,窗戶的明亮則傳達出作者對于現實世界的觀察和思考。
接下來,詩中寫道:“秋雨如漏壼,點滴連早暮”,通過雨水從漏斗中滴下的聲音,作者表達了秋雨的細小卻持續不斷,點滴聲響逐漸連成了白天的黃昏。這里的秋雨象征著時光的流逝,點滴聲象征人們被歲月所折磨,暗示了詩人對光陰易逝和生命短暫的感嘆。
接著,作者問道:“我豈楚逐臣,慘愴出怨句?”這表明作者并非像楚國的逐臣一樣,流離失所,但他的心情卻如此悲憤,以至于寫下了這樣的怨句。這里的“楚逐臣”指的是楚國的逐客政策,作者通過自問來表達自己的悲憤之情。
然后,詩中寫道:“逢秋未免悲,直以憂國故”,表達了作者對逢到秋天時不可避免的悲傷之情,他的憂慮源于對國家的關切。這里的“憂國故”顯示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對時局的擔憂。
最后兩句:“三軍老不戰,比屋困征賦。可使江淮間,歲歲常列戍?”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的失策和衰弱感到痛心。三軍老不戰,比喻國家長期沒有戰爭,士兵們漸漸消磨,國力逐漸衰退。比屋困征賦,意味著農民們負擔沉重的賦稅,生活困苦。作者問道,難道可以讓江淮地區的邊境歲歲都有軍隊常駐嗎?這是對國家強盜頻繁侵擾的無奈之問。
總的來說,這首《悲秋》表達了作者對于秋天的悲涼之情和對國家衰敗的憂慮。通過描寫秋燈和秋雨,詩人抒發了自己內心的孤獨和對光陰流逝的感嘆。同時,作者對國家的失策和衰弱深感痛心,通過對三軍不戰和民眾負擔的描寫,表達了對國家困境的擔憂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整首詩以秋天為背景,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象和情感,傳達了作者對社會和國家現狀的批判與憂慮。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悲憤和對國家衰敗的擔憂,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我豈楚逐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ēi qiū
悲秋
qiū dēng rú gū yíng, yì yì gěng chuāng hù qiū yǔ rú lòu kǔn, diǎn dī lián zǎo mù.
秋燈如孤螢,熠熠耿窗戶;秋雨如漏壼,點滴連早暮。
wǒ qǐ chǔ zhú chén, cǎn chuàng chū yuàn jù? féng qiū wèi miǎn bēi, zhí yǐ yōu guó gù.
我豈楚逐臣,慘愴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憂國故。
sān jūn lǎo bù zhàn, bǐ wū kùn zhēng fù.
三軍老不戰,比屋困征賦。
kě shǐ jiāng huái jiān, suì suì cháng liè shù?
可使江淮間,歲歲常列戍?
“我豈楚逐臣”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