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裾恨不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牽裾恨不死”全詩
議在云臺上,誰扶黃屋尊。
建都分魏闕,下韶辟荊門。
恐失東人望,其如西極存。
時危當雪恥,計大豈輕論。
雖倚三階正,終愁萬國翻。
牽裾恨不死,漏網荷殊恩。
永負漢庭哭,遙憐湘水魂。
窮冬客江劍,隨事有田園。
風斷青蒲節,霜埋翠竹根。
衣冠空穰穰,關輔久昏昏。
愿枉長安日,光輝照北原。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建都十二韻》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建都十二韻》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描述了他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朝政腐敗的不滿。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蒼生未得安息,
胡馬橫掃半個天地。
談論國事時,
誰能拯救黃屋朝臣。
建都被分裂,秦朝帝位失守,
辟荊門的魏朝不受尊崇。
我擔心東方的人民會失去對我期望和支持,
就像西方的邊境一樣荒蕪。
國家正處于危險之時,我們應當銘記歷史的恥辱,
不能輕易妥協。
即使在朝廷的高位上,
我還是擔心萬國翻覆。
我執意要辭去官職,懷恨不死,
為了報答尊貴的恩情。
我永遠都不能忘記當年在漢宮沉痛的哭聲,
遠遠憐憫湘江中的水神。
嚴寒的冬天,我作為一個游客走在江邊,
隨遇而安,擁有一片樂土。
風斷了青蒲的節節,
霜埋了翠竹的根株。
我這身衣冠空懸在那里,
官員們在權謀中久久昏昏。
我希望那光輝的長安之日,
能夠照耀北方的原野。
這首詩詞表達了杜甫對國家的憂慮和對朝政的不滿。他揭露了時局的動蕩和國家的分裂,以及朝廷腐敗的現象。對于國家的前途,他既有悲觀的憂慮,又有對國家復興的期盼。他的決心,臨危不屈,表達了他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感。整首詩詞意境優美,用詞質樸,抒發了杜甫對時局的深切關注和對國家命運的思考。
“牽裾恨不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àn dū shí èr yùn
建都十二韻
cāng shēng wèi sū xī, hú mǎ bàn qián kūn.
蒼生未蘇息,胡馬半乾坤。
yì zài yún tái shàng, shuí fú huáng wū zūn.
議在云臺上,誰扶黃屋尊。
jiàn dū fēn wèi quē, xià sháo pì jīng mén.
建都分魏闕,下韶辟荊門。
kǒng shī dōng rén wàng, qí rú xī jí cún.
恐失東人望,其如西極存。
shí wēi dāng xuě chǐ, jì dà qǐ qīng lùn.
時危當雪恥,計大豈輕論。
suī yǐ sān jiē zhèng, zhōng chóu wàn guó fān.
雖倚三階正,終愁萬國翻。
qiān jū hèn bù sǐ, lòu wǎng hé shū ēn.
牽裾恨不死,漏網荷殊恩。
yǒng fù hàn tíng kū, yáo lián xiāng shuǐ hún.
永負漢庭哭,遙憐湘水魂。
qióng dōng kè jiāng jiàn, suí shì yǒu tián yuán.
窮冬客江劍,隨事有田園。
fēng duàn qīng pú jié, shuāng mái cuì zhú gēn.
風斷青蒲節,霜埋翠竹根。
yì guān kōng rǎng rǎng, guān fǔ jiǔ hūn hūn.
衣冠空穰穰,關輔久昏昏。
yuàn wǎng cháng ān rì, guāng huī zhào běi yuán.
愿枉長安日,光輝照北原。
“牽裾恨不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