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舍前無此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江上舍前無此物”全詩
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是杜甫在唐代創作的一首詩詞。該詩的主題是描繪了詩人在韋二明府處發現了綿竹的景色,并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感慨。
譯文:
在華軒藹藹的地方他年來,綿竹亭亭地生長在縣城的高處。江水上游住所前沒有這樣的美景,幸運地享受到蒼翠的竹林拂過波濤。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韋二明府處的美景,表現了對竹林扎根在縣城高處的贊美之情。詩人以華軒藹藹和綿竹亭亭來形容韋明府的住處,這些形容詞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同時,詩人提到他是在韋明府之前從未見過如此的美景,這也表達了詩人對這個地方的欣賞和喜愛之情。詩中的綿竹植物也象征著生命的頑強和繁衍,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啟示。整首詩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自然風景,展現了杜甫細膩入微的觀察力和對自然界的贊美之情。
通過賞析這首詩,可以感受到杜甫對自然美景的敏銳觀察和對生活的熱愛,他以自然之美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這首詩展示了杜甫對自然界的深入感悟,并反映了他對美的追求和向往。同時,詩中的綿竹也可以視為杜甫對生命的贊美和對堅韌不拔精神的贊揚。這首詩給人一種寧靜、優美和舒適的感覺,讓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江上舍前無此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óng wéi èr míng fǔ xù chù mì mián zhú
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
huá xuān ǎi ǎi tā nián dào, mián zhú tíng tíng chū xiàn gāo.
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
jiāng shàng shě qián wú cǐ wù, xìng fēn cāng cuì fú bō tāo.
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
“江上舍前無此物”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五物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