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致溪邊十畝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與致溪邊十畝陰”全詩
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草堂塹西無樹林,
非子誰復見幽心。
飽聞榿木三年大,
與致溪邊十畝陰。
中文譯文:
為何我,十一少府邕,要尋找榿木來種植。
我草堂的西邊沒有樹林,
不是你,誰能夠理解我的幽懷。
我聽說榿木三年可以長大,
我要在溪邊種植十畝榿木,給自己提供一片陰涼之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寫給自己的,他是唐代的一個官員,被封為十一少府邕。他在自己的草堂周圍沒有樹林,他感到非常的寂寞和孤獨。他聽說榿木是一種生長迅速的樹木,只需要三年就可以長大。他決定在溪邊種植十畝榿木,為自己創造一片陰涼的地方。這首詩表達了杜甫對自然的向往和對安寧的渴望。他希望通過種植榿木來創造一個寧靜的環境,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這首詩也反映了杜甫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思考。
“與致溪邊十畝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íng hé shí yī shào fǔ yōng mì qī mù zāi
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
cǎo táng qiàn xī wú shù lín, fēi zi shuí fù jiàn yōu xīn.
草堂塹西無樹林,非子誰復見幽心。
bǎo wén qī mù sān nián dà, yǔ zhì xī biān shí mǔ yīn.
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
“與致溪邊十畝陰”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