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難悠悠常傍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路難悠悠常傍人”全詩
苦遭白發不相放,羞見黃花無數新。
世亂郁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
酒闌卻憶十年事,腸斷驪山清路塵。
分類: 九日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九日》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九日》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去年登高郪縣北,
今日重在涪江濱。
苦遭白發不相放,
羞見黃花無數新。
世亂郁郁久為客,
路難悠悠常傍人。
酒闌卻憶十年事,
腸斷驪山清路塵。
中文譯文:
去年登上了位于郪縣北的高山,
如今再次來到位于涪江邊。
苦惱自己的白發不停增長,
羞恥看見無數黃花又開。
世界混亂不堪,我已長期作客,
旅途漫長而傍著人常常掙扎。
在喝酒的時刻卻回憶起十年前的事情,
心傷得像是驪山上一路揚起的塵埃。
詩意和賞析:
杜甫的《九日》是一首充滿了憂愁和對時光流轉的思考的詩。詩人在詩中抒發了對自己逐漸老去和世道的感嘆和不滿。
詩的第一句“去年登高郪縣北,今日重在涪江濱”,詩人將自己對年歲的感嘆與自然景物相結合,表達了時間的流轉和變化。第二句“苦遭白發不相放,羞見黃花無數新”,詩人以白發與黃花相對比,抒發了自己對老去的羞愧和對光陰逝去的無奈之情。
接下來兩句“世亂郁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詩人表達了對亂世的不滿和不安,以及自己長期漂泊旅途上的孤單和彷徨。最后兩句“酒闌卻憶十年事,腸斷驪山清路塵”,詩人借酒來回憶過去的事情,但在回憶中則更加痛苦地感受到時光的不可逆轉和自己在歷史長河中微不足道的存在。
整首詩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為中心,既表達了時光流轉和生老病死的必然,又抒發了對亂世和漂泊的不滿和苦悶。詩人以深沉的筆觸和富有張力的表述,著重展現了對光陰流逝和個人命運的感慨。這首詩既是對困惑和迷茫的反思,也是對自然和社會景觀的感悟和思考。
“路難悠悠常傍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ǔ rì
九日
qù nián dēng gāo qī xiàn běi, jīn rì zhòng zài fú jiāng bīn.
去年登高郪縣北,今日重在涪江濱。
kǔ zāo bái fà bù xiāng fàng,
苦遭白發不相放,
xiū jiàn huáng huā wú shù xīn.
羞見黃花無數新。
shì luàn yù yù jiǔ wèi kè, lù nán yōu yōu cháng bàng rén.
世亂郁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
jiǔ lán què yì shí nián shì, cháng duàn lí shān qīng lù chén.
酒闌卻憶十年事,腸斷驪山清路塵。
“路難悠悠常傍人”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