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外絕無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峽外絕無天”全詩
林中才有地,峽外絕無天。
虛白高人靜,喧卑俗累牽。
他鄉悅遲暮,不敢廢詩篇。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歸》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歸》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束帶還騎馬,
東西卻渡船。
林中才有地,
峽外絕無天。
虛白高人靜,
喧卑俗累牽。
他鄉悅遲暮,
不敢廢詩篇。
詩意:
這首詩以杜甫自己的親身經歷為背景,表達了他在他鄉的歸心和對詩歌創作的堅持。
賞析:
《歸》這首詩是杜甫在他流亡他鄉時所寫,他用簡潔的詞句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思考。
首句“束帶還騎馬,東西卻渡船。”描繪了杜甫離開家鄉時的情景,他已經束好了馬帶,準備騎馬回家,但卻需要乘船過河,體現了他離家的距離。
接下來的兩句“林中才有地,峽外絕無天。”用對比的手法,表達了他在他鄉的孤獨和無依無靠的狀態。林中才有地,意味著他只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尋找一點歸屬感,而峽外絕無天則暗示著他離開了天國般的家鄉。
下一句“虛白高人靜,喧卑俗累牽。”通過對比,揭示了杜甫在他鄉的清高和孤高。他在虛無的環境中保持高尚的品性,與喧囂和庸俗的世俗生活保持距離,不被它們所拖累。
最后兩句“他鄉悅遲暮,不敢廢詩篇。”表達了杜甫雖然在他鄉感到遲暮之憂,但他不敢停止寫詩。這是他對詩歌創作的堅持和對自己文學使命的認同,也是他對詩歌的信仰和執著。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簡練的語言和對比的手法,表達了杜甫在他鄉的歸心和對詩歌創作的堅持,展現了他作為一個詩人的孤高和清高。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共鳴,是杜甫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峽外絕無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ī
歸
shù dài hái qí mǎ, dōng xī què dù chuán.
束帶還騎馬,東西卻渡船。
lín zhōng cái yǒu dì, xiá wài jué wú tiān.
林中才有地,峽外絕無天。
xū bái gāo rén jìng, xuān bēi sú lèi qiān.
虛白高人靜,喧卑俗累牽。
tā xiāng yuè chí mù, bù gǎn fèi shī piān.
他鄉悅遲暮,不敢廢詩篇。
“峽外絕無天”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