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加四海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恩加四海深”全詩
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
時征俊乂入,草竊犬羊侵。
愿戒兵猶火,恩加四海深。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提封》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提封》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詩。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政治和社會現狀的憂慮,同時也表達了他對于詩人應有的責任感和呼吁。
詩中的“提封”指的是提升官職,作者以此來象征提升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力的渴望。他認為只有當天下國家團結一心,才能使得萬邦歸心,實現國家的繁榮和和諧。作者提出一個問題,即守衛象征權力和尊嚴的“懸車”的人,為何不效法儉樸的德行來領導和管理國家。
詩中還提到了時下征兵和軍隊的問題。作者稱征兵的人是“俊乂”,意味著選取英俊有才干的人,但他們卻不受限制地腐敗墮落,草菅人命,甚至盜竊牧場的牛羊。作者希望能夠制止這種以武力為中心的政治,而是推崇仁政和恩德,使天下的子民都能感受到皇帝的恩澤。
《提封》表達了杜甫對當時社會政治現狀的憂慮與失望,他呼吁國家政府以德治國,尊重人民。其實質是對于當時政治腐敗和社會不公的批評,同時也展示了詩人在思考和關注社會問題,用詩歌來呼吁正義和爭取改變的責任感。通過對當時社會現象的寫照,杜甫呼喚了一個更美好、更公正的社會環境。
“恩加四海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fēng
提封
tí fēng hàn tiān xià, wàn guó shàng tóng xīn.
提封漢天下,萬國尚同心。
jiè wèn xuán chē shǒu, hé rú jiǎn dé lín.
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
shí zhēng jùn yì rù, cǎo qiè quǎn yáng qīn.
時征俊乂入,草竊犬羊侵。
yuàn jiè bīng yóu huǒ, ēn jiā sì hǎi shēn.
愿戒兵猶火,恩加四海深。
“恩加四海深”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仄韻) 去聲二十七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