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低魚復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已低魚復暗”全詩
已低魚復暗,不盡白鹽孤。
荻岸如秋水,松門似畫圖。
牛羊識僮仆,既夕應傳呼。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返照》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返照》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描繪了華麗的巫峽山谷夕陽的景色,并融合了作者對世界的思考和對生活的感慨。
中文譯文:
夕陽倒映在巫峽開闊的河谷里,
寒冷的空氣中一半有光一半無。
太陽已經下沉,魚兒再也看不清,
白咸的鹽場也看不見邊際。
茂盛的葦岸像秋天的清水般明亮,
松門仿佛是畫卷上的景色。
牛羊辨認出仆人,
晚上傳呼的時候也會回家。
詩意和賞析:
《返照》描繪了落日余暉中巫峽山谷的壯麗景色。通過描寫夕陽倒映在河谷中,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之美的贊嘆。夕陽倒映的光影交錯,形成半明半暗的效果,展示了山谷的廣袤遼闊和世界的復雜多變。詩中提到的魚兒再也看不清和白咸的鹽場看不見邊際,暗示了自然景觀中的無限奧妙。接著,詩人以秋水和畫圖比喻葦岸和松門,刻畫了山谷中的景色如畫般美麗。最后,詩人提到牛羊能夠識別仆人,并表示晚上傳呼時也會回家,暗示了生活的規律和溫馨。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境景的展示,傳達了作者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對生活的熱愛。同時,詩中也融入了對自然、人性和命運的思考,以及對家庭溫暖的向往,營造了一種思想境界。整體而言,這首詩以其美麗的形象和雋永的意境,展示了杜甫詩歌的獨特魅力。
“已低魚復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ǎn zhào
返照
fǎn zhào kāi wū xiá, hán kōng bàn yǒu wú.
返照開巫峽,寒空半有無。
yǐ dī yú fù àn, bù jìn bái yán gū.
已低魚復暗,不盡白鹽孤。
dí àn rú qiū shuǐ, sōng mén shì huà tú.
荻岸如秋水,松門似畫圖。
niú yáng shí tóng pú, jì xī yīng chuán hū.
牛羊識僮仆,既夕應傳呼。
“已低魚復暗”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八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