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袍共袞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征袍共袞繡”全詩
甘棠成傳舍,細柳作康衢。
田海隨時變,山河往日殊。
征袍共袞繡,夜壁一燈孤。
分類:
作者簡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后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斗爭三年多,后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作品。
《寶應道中》文天祥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寶應道中》是宋代文天祥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寶應道上的旅途景色,表達了他對國家興衰和自身命運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天闊摶南雁,淮途長北驅。
甘棠成傳舍,細柳作康衢。
田海隨時變,山河往日殊。
征袍共袞繡,夜壁一燈孤。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描繪南飛的雁群、長途奔馳的馬車、成群的甘棠樹和繁茂的細柳樹,展現了寶應道上的繁榮景象。然而,詩中也透露出一種變幻莫測的感覺,田地和海洋的景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山河也不再是過去的模樣。
詩中的“征袍共袞繡,夜壁一燈孤”表達了作者身處征途之中的孤獨和寂寞。征袍上的繡花象征著榮耀和辛勤,而夜晚的孤燈則映襯出作者在困境中的堅持和執著。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折射出作者對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的思考。作者以寶應道為背景,通過景物的變化和自身的孤獨,表達了對國家興衰和個人命運的深刻思考和關切。這首詩詞既展示了作者的才華,又蘊含了深刻的哲理,是文天祥作品中的經典之作。
“征袍共袞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ǎo yìng dào zhōng
寶應道中
tiān kuò tuán nán yàn, huái tú zhǎng běi qū.
天闊摶南雁,淮途長北驅。
gān táng chéng chuán shě, xì liǔ zuò kāng qú.
甘棠成傳舍,細柳作康衢。
tián hǎi suí shí biàn, shān hé wǎng rì shū.
田海隨時變,山河往日殊。
zhēng páo gòng gǔn xiù, yè bì yī dēng gū.
征袍共袞繡,夜壁一燈孤。
“征袍共袞繡”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六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