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那可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世事那可及”全詩
黃花弄朝露,古人花飛埃。
今人哀后人,后人復今哀。
世事那可及,淚落茱萸杯。
分類:
作者簡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后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斗爭三年多,后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作品。
《戲馬臺》文天祥 翻譯、賞析和詩意
《戲馬臺》是宋代文天祥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九月初九日,客游戲馬臺。
黃花弄朝露,古人花飛埃。
今人哀后人,后人復今哀。
世事那可及,淚落茱萸杯。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在九月初九這一天客游戲馬臺的場景。黃花搖曳著朝露,仿佛古人的花瓣在飛揚。詩人表達了對過去人們的哀悼,同時也感嘆現在的人將來會被后人哀悼。他認為世事變遷無法預料,眼淚如同落在茱萸酒杯上一樣。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人生的思考。九月初九這一特定的日期,象征著九九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重視祭祖和緬懷先人的日子。詩中的馬臺則是游戲和娛樂的場所,通過這個場景,詩人展示了人們在歡樂中也不能忘記歷史和人生的無常。
詩中的黃花弄朝露和古人花飛埃,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時間的流轉和人事的更迭。詩人通過對過去和未來的思考,表達了對歷史和人生的深刻感慨。他認為人們無法預測未來的變化,也無法逃避時間的流逝,最終都會成為后人的哀悼對象。
最后兩句“世事那可及,淚落茱萸杯”,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無常和歷史變遷的無奈和悲傷。茱萸是重陽節的象征物,淚落茱萸杯意味著詩人的悲傷和思念無法抵達過去或未來,只能在當下流淌。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對歷史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展示了詩人對時間流逝和人事更迭的深刻認識。
“世事那可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ì mǎ tái
戲馬臺
jiǔ yuè chū jiǔ rì, kè yóu xì mǎ tái.
九月初九日,客游戲馬臺。
huáng huā nòng zhāo lù, gǔ rén huā fēi āi.
黃花弄朝露,古人花飛埃。
jīn rén āi hòu rén, hòu rén fù jīn āi.
今人哀后人,后人復今哀。
shì shì nà kě jí, lèi luò zhū yú bēi.
世事那可及,淚落茱萸杯。
“世事那可及”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四緝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