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謂此臺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并謂此臺無”全詩
后來發精義,并謂此臺無。
此臺已是贅,何況形而器。
圓釋正超然,點頭會意思。
多謝城山翁,一語迎禪鋒。
顧我塵俗人,與物方溶溶。
分類:
作者簡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后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斗爭三年多,后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作品。
《京城借永福寺漆臺占似王城山》文天祥 翻譯、賞析和詩意
《京城借永福寺漆臺占似王城山》是宋代文天祥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心如明鏡臺,此言出浮屠。
后來發精義,并謂此臺無。
此臺已是贅,何況形而器。
圓釋正超然,點頭會意思。
多謝城山翁,一語迎禪鋒。
顧我塵俗人,與物方溶溶。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于心靈的探索和領悟。詩中的"明鏡臺"象征著心靈的清明和明澈,作者認為心靈的真實和智慧源自佛教的教義。作者認為后來的人們對于這個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認為心靈本身就是明鏡臺,不需要外在的形式和器物來裝飾。作者認為這種觀念已經變得多余,因為心靈的真實和超越是無法被形式所限制的。作者感謝城山翁(可能是指佛教高僧),因為他的一句話迎來了禪宗的精髓。最后,作者自謙自己是一個凡俗之人,與世界和物質融為一體。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心靈和禪宗的理解。通過"明鏡臺"的比喻,作者揭示了心靈的本質和智慧的來源。詩中的"圓釋正超然,點頭會意思"表達了作者對于禪宗的贊賞和領悟。作者通過感謝城山翁,表達了對于禪宗教義的感激之情。最后,作者以自謙的態度,表達了自己與世俗的融合和超越。整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心靈和禪宗的思考和領悟,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并謂此臺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g chéng jiè yǒng fú sì qī tái zhàn shì wáng chéng shān
京城借永福寺漆臺占似王城山
xīn rú míng jìng tái, cǐ yán chū fú tú.
心如明鏡臺,此言出浮屠。
hòu lái fā jīng yì, bìng wèi cǐ tái wú.
后來發精義,并謂此臺無。
cǐ tái yǐ shì zhuì, hé kuàng xíng ér qì.
此臺已是贅,何況形而器。
yuán shì zhèng chāo rán, diǎn tóu huì yì sī.
圓釋正超然,點頭會意思。
duō xiè chéng shān wēng, yī yǔ yíng chán fēng.
多謝城山翁,一語迎禪鋒。
gù wǒ chén sú rén, yǔ wù fāng róng róng.
顧我塵俗人,與物方溶溶。
“并謂此臺無”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