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習元從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慣習元從眾”全詩
艱難人不見,隱見爾如知。
慣習元從眾,全生或用奇。
前林騰每及,父子莫相離。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猿》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猿》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描寫了猿猴的哀鳴聲,與人類相隔遙遠的境況,以及作者對自己的一些感慨和思考。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原文:
裊裊啼虛壁,蕭蕭掛冷枝。
艱難人不見,隱見爾如知。
慣習元從眾,全生或用奇。
前林騰每及,父子莫相離。
中文譯文:
稀稀拉扯虛崖,冷風蕭瑟吹冷枝。
艱難孤處無人見,隱隱約約如你我明。
習慣跟隨人群動,生命全憑機緣奇。
前者如林騰也曾有,父子不應分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猿猴為主題,通過描繪猿猴的哀鳴聲、孤獨的境況以及人類對其的觀察,表達了詩人對生命和人際關系的思考。以下是對詩意和賞析的解讀:
1. **猿猴的哀鳴與孤獨感:** 詩中的“裊裊啼虛壁,蕭蕭掛冷枝”描繪了猿猴的啼聲,表現了它們在荒涼的環境中的孤獨和苦悶。它們的聲音虛幻而哀怨,與寒冷的風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凄涼的畫面。
2. **人類的冷漠與隱秘的感知:** 詩人把猿猴的境遇與人類的隱秘感知聯系起來,表現出人與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間的距離和隔閡。猿猴的孤獨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發生,仿佛人類對其毫不關心。然而,詩人隱約能夠感知猿猴的存在,暗示他對自然的敏感和對普遍生命的共鳴。
3. **生命的不確定性:** “慣習元從眾,全生或用奇”表達了生命的脆弱和不確定性。生命的走向往往取決于種種偶然和機緣,人們常常因為遵循慣性而與大眾相似,然而有時候也會因為不同尋常的機遇而展現出奇特的才華和能力。
4. **人際關系的思考:** “前林騰每及,父子莫相離”寄托了對親情和人際關系的思考。林騰是指古代傳說中的鳥,父子之間緊密相依,不分離。這句話暗示了親情的珍貴,強調了親子關系的親密和不可分割性。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猿猴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對生命、孤獨、人際關系和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思考。它以深刻的意象和情感,傳達了一種對生命脆弱性和不可預測性的體悟,以及對于人類與自然、人際情感的感悟。
“慣習元從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án
猿
niǎo niǎo tí xū bì, xiāo xiāo guà lěng zhī.
裊裊啼虛壁,蕭蕭掛冷枝。
jiān nán rén bú jiàn, yǐn jiàn ěr rú zhī.
艱難人不見,隱見爾如知。
guàn xí yuán cóng zhòng, quán shēng huò yòng qí.
慣習元從眾,全生或用奇。
qián lín téng měi jí, fù zǐ mò xiāng lí.
前林騰每及,父子莫相離。
“慣習元從眾”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