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期未敢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歸期未敢論”全詩
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
葭萌氐種迥,左擔犬戎存。
終日憂奔走,歸期未敢論。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愁坐》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高高在上的齋房常有百無聊賴之情,此時獨坐望門,更感心中愁緒。十月時節,山間寒氣襲人,孤城中流水在夜幕中顯得更加昏暗。遠離的葭萌和氐族,處于背離的位置,左擔犬戎仍在威脅,全日心憂奔走,卻不敢預言何時歸來。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杜甫高處不勝寒、遠處不勝憂的情感。他窺見了遠方或許更發生了變故,庖丁解牛之炙熱已被擾動了,而作為一名政治知識分子,他對身處逆境的國家充滿了擔心和憂慮。
賞析:
這首詩流露了唐代憂患意識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人在這樣環境下的一片憂愁之情。詩中表現出杜甫的憧憬和衷心所系的歷史未來,他在情感上表達了對當前時局的失望和擔憂, 也反映了詩人的人生境遇和內心世界。詩的篇幅不長,但通過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傳遞出了杜甫的赤子之心和表達感情的深沉,被認為是一首充滿哲理的詩歌。
“歸期未敢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óu zuò
愁坐
gāo zhāi cháng jiàn yě, chóu zuò gèng lín mén.
高齋常見野,愁坐更臨門。
shí yuè shān hán zhòng, gū chéng yuè shuǐ hūn.
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
jiā méng dī zhǒng jiǒng, zuǒ dān quǎn róng cún.
葭萌氐種迥,左擔犬戎存。
zhōng rì yōu bēn zǒu, guī qī wèi gǎn lùn.
終日憂奔走,歸期未敢論。
“歸期未敢論”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仄韻) 去聲十四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