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么入此玻璃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么么入此玻璃盆”全詩
熊旗犀甲羅左右,金鉦鳴鼓喧朝昏。
少年畎畝老為將,誰能復記躬耕村。
東坡先生事業異,道岐不得安修門。
眼前富貴念不起,惟有山林勞夢魂。
榛中奇石安至此,坐蒙湔洗見本根。
奔流驟浪勢萬里,至畫乃掃筆墨痕。
黃牛三峽固細事,赤壁長江何足論。
能令萬古蛟蜃怪,么么入此玻璃盆。
扁舟獨往則不可,平生致君言具存。
分類:
作者簡介(張耒)

北宋文學家,擅長詩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全宋詞》《全宋詩》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學于陳,學官蘇轍重愛,從學于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續拾遺》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和定州端明雪浪齋》張耒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定州端明雪浪齋》是宋代張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山士馬如云屯,
號令惟覺將軍尊。
熊旗犀甲羅左右,
金鉦鳴鼓喧朝昏。
這首詩詞以描繪軍隊的壯麗場面為開篇,形容中山地區的士兵如云般聚集,將軍的號令威嚴。熊皮旗幟、犀牛甲胄在將軍左右展示,金鉦和鼓聲喧囂,使得朝廷的氣氛熱烈而喧鬧。
少年畎畝老為將,
誰能復記躬耕村。
東坡先生事業異,
道岐不得安修門。
接著,詩人表達了對年輕人放棄農田耕作而從軍的遺憾之情。他感嘆年輕人們不再記得自己曾經的農田生活。然后,詩人提到了東坡先生(蘇軾),他的事業與普通人不同,無法安心修養門戶。
眼前富貴念不起,
惟有山林勞夢魂。
榛中奇石安至此,
坐蒙湔洗見本根。
詩人接著表達了自己對富貴的不屑,他只有在山林中勞作時才能感受到內心的寧靜。他提到了在荒野中發現的奇石,坐在這里,他感受到了自己內心的純凈。
奔流驟浪勢萬里,
至畫乃掃筆墨痕。
黃牛三峽固細事,
赤壁長江何足論。
接下來,詩人以形容長江奔流不息的景象來比喻自己的創作之路。他說即使是最精湛的畫家也無法描繪出長江的壯麗景色。他提到了黃牛山和三峽,暗示了自己的創作細致入微。最后,他說赤壁和長江的壯麗景色是無法言喻的。
能令萬古蛟蜃怪,
么么入此玻璃盆。
扁舟獨往則不可,
平生致君言具存。
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的創作追求。他說他的作品能夠讓后人感到驚奇和驚嘆,就像是將蛟龍和蜃樓放入玻璃盆中一樣。他表示自己的創作需要有人來欣賞,如果只是獨自一人創作而無人理解,那將是不可取的。他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夠流傳下去,成為對后人的有益之言。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軍隊、山林和長江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農田生活的懷念、對富貴的不屑以及對創作的追求。同時,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詩詞更加生動有趣。
“么么入此玻璃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dìng zhōu duān míng xuě làng zhāi
和定州端明雪浪齋
zhōng shān shì mǎ rú yún tún, hào lìng wéi jué jiāng jūn zūn.
中山士馬如云屯,號令惟覺將軍尊。
xióng qí xī jiǎ luó zuǒ yòu, jīn zhēng míng gǔ xuān cháo hūn.
熊旗犀甲羅左右,金鉦鳴鼓喧朝昏。
shào nián quǎn mǔ lǎo wèi jiāng, shuí néng fù jì gōng gēng cūn.
少年畎畝老為將,誰能復記躬耕村。
dōng pō xiān shēng shì yè yì, dào qí bù dé ān xiū mén.
東坡先生事業異,道岐不得安修門。
yǎn qián fù guì niàn bù qǐ, wéi yǒu shān lín láo mèng hún.
眼前富貴念不起,惟有山林勞夢魂。
zhēn zhōng qí shí ān zhì cǐ, zuò méng jiān xǐ jiàn běn gēn.
榛中奇石安至此,坐蒙湔洗見本根。
bēn liú zhòu làng shì wàn lǐ, zhì huà nǎi sǎo bǐ mò hén.
奔流驟浪勢萬里,至畫乃掃筆墨痕。
huáng niú sān xiá gù xì shì, chì bì cháng jiāng hé zú lùn.
黃牛三峽固細事,赤壁長江何足論。
néng lìng wàn gǔ jiāo shèn guài, me me rù cǐ bō lí pén.
能令萬古蛟蜃怪,么么入此玻璃盆。
piān zhōu dú wǎng zé bù kě, píng shēng zhì jūn yán jù cún.
扁舟獨往則不可,平生致君言具存。
“么么入此玻璃盆”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