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能坐致千里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彼能坐致千里澤”全詩
彼能坐致千里澤,可憐一掬何難致。
時哉未遇可奈何,一掬雖微安敢易。
誰能寄語潭中魚,相聚須臾莫相忌。
分類:
作者簡介(張耒)

北宋文學家,擅長詩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全宋詞》《全宋詩》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學于陳,學官蘇轍重愛,從學于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續拾遺》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應龍》張耒 翻譯、賞析和詩意
《應龍》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張耒。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應龍未遇風云起,
仰活泥沙數尺水。
彼能坐致千里澤,
可憐一掬何難致。
時哉未遇可奈何,
一掬雖微安敢易。
誰能寄語潭中魚,
相聚須臾莫相忌。
詩意:
這首詩以應龍為意象,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未能得到機遇和成就的無奈之情。詩中的應龍是指一種神秘的龍,傳說它能夠坐以致富,擁有無盡的財富和權勢。然而,作者卻感到自己像是一汪泥沙,只能仰望著應龍所在的深邃水域。盡管作者明白自己微不足道,但他仍然渴望像應龍一樣擁有廣闊的領域和無盡的財富。他感慨時機未到,難以實現自己的愿望,即使只是一掬水,也顯得異常艱難。最后,作者向潭中的魚傾訴心聲,希望能夠相互聚集,而不是相互排斥。
賞析:
《應龍》這首詩以應龍為象征,抒發了作者對自身命運的無奈和渴望。通過對比自己微不足道的處境和應龍的神秘力量,作者表達了對機遇的渴望和對現實的無奈感。詩中的泥沙和一掬水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突出了作者的渺小和對大力量的向往。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簡練,通過對應龍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和對命運的無奈。最后幾句,作者寄語潭中的魚,表達了對人與人之間相互團結、相互幫助的期望,希望人們能夠相互聚集而不是相互排斥。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傳達了作者對命運的思考和對人際關系的關注,給人以啟迪和思索。
“彼能坐致千里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ìng lóng
應龍
yìng lóng wèi yù fēng yún qǐ, yǎng huó ní shā shù chǐ shuǐ.
應龍未遇風云起,仰活泥沙數尺水。
bǐ néng zuò zhì qiān lǐ zé, kě lián yī jū hé nán zhì.
彼能坐致千里澤,可憐一掬何難致。
shí zāi wèi yù kě nài hé, yī jū suī wēi ān gǎn yì.
時哉未遇可奈何,一掬雖微安敢易。
shuí néng jì yǔ tán zhōng yú, xiāng jù xū yú mò xiāng jì.
誰能寄語潭中魚,相聚須臾莫相忌。
“彼能坐致千里澤”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