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呴沫已知為計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呴沫已知為計盡”全詩
呴沫已知為計盡,渚鷗沙鷺亦何心。
分類:
作者簡介(張耒)

北宋文學家,擅長詩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全宋詞》《全宋詩》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學于陳,學官蘇轍重愛,從學于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續拾遺》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旱池》張耒 翻譯、賞析和詩意
《旱池》是宋代張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藕梢菱蔓綠才深,
日射游魚聚岸陰。
呴沫已知為計盡,
渚鷗沙鷺亦何心。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旱池的景象,以及其中的一些生物。詩人通過描述旱池中的藕梢、菱蔓的綠色已經長得很深,受到陽光照射的游魚聚集在岸邊的陰影中。然而,這種景象背后卻有著一種無奈和無情的現實。詩人認識到,即便這些魚兒在水中游動,它們也無法逃脫干涸的命運。與此同時,渚上的鷗鳥和沙灘上的鷺鳥也不會關心、不會有所動容。
賞析:
《旱池》以簡潔的語言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詩人通過對旱池中景象的描繪,傳達了對生命的感慨和對現實的思考。藕梢和菱蔓的綠色深深地生長著,顯示出生命的頑強,但卻無法抵擋干旱的命運。陽光照射下的游魚聚集在岸邊的陰影中,顯示出它們對生存的絕望和無奈。詩人通過這些生物的命運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無法預測的變化。
詩人進一步用渚上的鷗鳥和沙灘上的鷺鳥來對比和襯托。它們并不關心旱池的干涸和其中生物的困境,它們的存在僅僅是為了自身的生存。這種對比凸顯了人類的情感和對生命的思考。詩人似乎在問,渚鷗和沙鷺對于這些旱池中的生物的遭遇是否有所感受?它們是否會有所行動?這種無動于衷的態度傳達了詩人對于現實的無奈和感慨。
《旱池》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常,表達了對現實的思考和對命運的感慨。它通過對旱池中景象的描繪和對生物的對比,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情感和思考。這首詩詞給人以啟迪,引發人們對生命的珍視和對社會現實的反思。
“呴沫已知為計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àn chí
旱池
ǒu shāo líng màn lǜ cái shēn, rì shè yóu yú jù àn yīn.
藕梢菱蔓綠才深,日射游魚聚岸陰。
xǔ mò yǐ zhī wèi jì jǐn, zhǔ ōu shā lù yì hé xīn.
呴沫已知為計盡,渚鷗沙鷺亦何心。
“呴沫已知為計盡”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一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