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本來悲愿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但以本來悲愿力”全詩
毒龍帖耳收雷霆,逆鱗可摩若家狗。
我法未嘗惱眾生,不令肆毒生恐怖。
但以本來悲愿力,情與無情共一家。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如來寶仗降魔相,
慈悲威怒震十方。
毒龍帖耳收雷霆,
逆鱗可摩若家狗。
我法未嘗惱眾生,
不令肆毒生恐怖。
但以本來悲愿力,
情與無情共一家。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南山羅漢的十六個贊美,表達了佛教思想中如來的威嚴和慈悲,并強調了佛陀對于邪惡勢力的鎮壓和消除。詩人黃庭堅通過描繪佛陀的形象和力量,表達了對佛法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并表明自己愿意以慈悲的力量與世間眾生共同追求安寧與和諧。
賞析:
1. 詩人運用了平實的語言表達佛陀的形象和能力,如如來寶仗、慈悲威怒震十方等,形象生動。
2. 通過描述佛陀對抗邪惡的形象,詩人展現了佛法的強大力量,以及佛陀對于惡勢力的制約和鎮壓,體現了佛教的普世價值觀。
3. 詩句"我法未嘗惱眾生,不令肆毒生恐怖"表明佛陀的慈悲心和愿力,使眾生得以遠離恐懼和痛苦,展現了佛法的無私和普度眾生的精神。
4. 最后兩句"但以本來悲愿力,情與無情共一家"表達了詩人愿意以佛陀的慈悲力量與世間萬物共同存在,體現了佛教中的慈悲觀念和對于和諧共處的向往。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佛陀的形象和力量,表達了對佛法的敬仰和對于和諧共處的追求。同時,詩中融入了佛教的價值觀念,展現了佛教慈悲與智慧的精神內涵。
“但以本來悲愿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shān luó hàn zàn shí liù shǒu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rú lái bǎo zhàng xiáng mó xiāng, cí bēi wēi nù zhèn shí fāng.
如來寶仗降魔相,慈悲威怒震十方。
dú lóng tiē ěr shōu léi tíng, nì lín kě mó ruò jiā gǒu.
毒龍帖耳收雷霆,逆鱗可摩若家狗。
wǒ fǎ wèi cháng nǎo zhòng shēng, bù lìng sì dú shēng kǒng bù.
我法未嘗惱眾生,不令肆毒生恐怖。
dàn yǐ běn lái bēi yuàn lì, qíng yǔ wú qíng gòng yī jiā.
但以本來悲愿力,情與無情共一家。
“但以本來悲愿力”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