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別我為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竟別我為誰”全詩
褐叟已爭席,馴鴉更不疑。
同來復同去,竟別我為誰。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一首詩,下面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庭空日色靜,樓迥鐘聲遲。
褐叟已爭席,馴鴉更不疑。
同來復同去,竟別我為誰。
譯文:
院子空曠,陽光平靜,樓閣高聳,鐘聲緩慢。
一個穿著褐色衣袍的老人已經爭奪了座位,馴化的烏鴉不再懷疑。
與我一同來的人又一同離去,最終離開的那個是為了誰呢?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靜謐的場景,庭院空曠,陽光平靜,樓閣高聳。詩中出現了一個穿著褐色衣袍的老人,他已經爭奪了座位,顯示出他對權力地位的追求。此外,烏鴉被馴化后不再懷疑老人的地位和權威。最后,詩人思考同行的人是如何離去,離開的人是為了什么目的。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庭院景物和人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權力和地位的思考。庭院的空曠和陽光的平靜營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樓閣高聳的形象和緩慢的鐘聲,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世事的變遷。褐叟爭席的情節展示了人們對權力和地位的追求,而馴化的烏鴉則象征了對權威的順服和服從。最后一句"竟別我為誰"表達了詩人對同行者離去的思考,以及對他們離去的目的和動機的疑問。整首詩意味深長,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和對思考的展示,表達了作者對權力和人事變遷的思考和疑惑。
“竟別我為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ǐng yín shí sì shǒu xiào wéi sū zhōu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tíng kōng rì sè jìng, lóu jiǒng zhōng shēng chí.
庭空日色靜,樓迥鐘聲遲。
hè sǒu yǐ zhēng xí, xún yā gèng bù yí.
褐叟已爭席,馴鴉更不疑。
tóng lái fù tóng qù, jìng bié wǒ wèi shuí.
同來復同去,竟別我為誰。
“竟別我為誰”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