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中得醉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杯中得醉鄉”全詩
杯中得醉鄉,去就不復果。
豈為俗人言,達人儻余可。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出身世喪道,
解綬饑驅我。
杯中得醉鄉,
去就不復果。
豈為俗人言,
達人儻余可。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黃庭堅對世俗功名的超脫和對韋蘇州的景物之美的贊美。黃庭堅自稱"出身世喪道",意味著他的家世并不顯赫,沒有受到世俗的重視。他把自己的才華比作一種解脫,驅使他去擺脫物質生活的困頓。通過品味美酒,他仿佛進入了一個令人陶醉的境地,離開塵世的束縛。他認為這種境界是無法被世俗所言傳的,只有達到高境界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賞析:
黃庭堅的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他對功名利祿的超然態度和對自我的追求。"出身世喪道"這一開篇就展示了黃庭堅的自嘲和對自身境遇的淡然態度。"解綬饑驅我"表達了他憑借自己的才華擺脫物質生活的追求,將精力投入到文學創作中去。而"杯中得醉鄉,去就不復果"則描繪了他通過品味美酒而達到的超然境界,一旦離開這個境地,就無法再次獲得。最后兩句詩則表達了黃庭堅對于這種超凡境界難以言喻的認識,認為只有達到高境界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
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既表達了黃庭堅對功名利祿的超脫態度,也展示了他對藝術追求的獨到見解。這首詩在宋代以后廣為傳誦,被譽為黃庭堅的代表作之一。
“杯中得醉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ǐng yín shí sì shǒu xiào wéi sū zhōu
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
chū shēn shì sàng dào, jiě shòu jī qū wǒ.
出身世喪道,解綬饑驅我。
bēi zhōng de zuì xiāng, qù jiù bù fù guǒ.
杯中得醉鄉,去就不復果。
qǐ wèi sú rén yán, dá rén tǎng yú kě.
豈為俗人言,達人儻余可。
“杯中得醉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