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歡觸事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悲歡觸事真”全詩
十方無壁落,中有昔怨人。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贈嗣直弟頌十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嗣直弟頌十首》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詩作。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親近的弟弟嗣直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贈嗣直弟頌十首
饑渴隨時用,
悲歡觸事真。
十方無壁落,
中有昔怨人。
譯文:
給嗣直弟兄寫十首贊頌
無論饑餓或渴望,隨時都可依賴,
悲歡喜怒與現實接觸,都是真實的。
無論身處何地,無拘無束,
然而內心中卻有過去的怨恨之人。
詩意:
這首詩是黃庭堅寫給他親近的弟弟嗣直的贊頌之作。詩人表達了對嗣直的深深思念之情,并探討了人生中常見的饑餓、渴望、悲傷和快樂等情感經歷。詩人認為這些情感是真實而深刻的,它們貫穿于我們的生活中,無論何時都會出現。此外,詩人也提到了十方無壁落的意象,表示自由自在的心境,但在內心深處仍然有著曾經的怨恨之人。
賞析:
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親弟弟的情感,同時展示了黃庭堅獨特的思維和洞察力。詩中的"饑渴隨時用"和"悲歡觸事真"表達了作者對生活中各種情感的真實體驗。"十方無壁落"的描寫展示了作者內心的自由和超脫,而"中有昔怨人"則點明了詩人內心深處仍然存在著對過去怨恨之人的記憶。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情感和心境,使讀者可以深入體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黃庭堅以他獨特的方式,將個人情感與普遍的人生體驗相結合,從而使這首詩具有普世的意義。讀者在欣賞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情的珍視和對人生經歷的思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鳴點。
“悲歡觸事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sì zhí dì sòng shí shǒu
贈嗣直弟頌十首
jī kě suí shí yòng, bēi huān chù shì zhēn.
饑渴隨時用,悲歡觸事真。
shí fāng wú bì luò, zhōng yǒu xī yuàn rén.
十方無壁落,中有昔怨人。
“悲歡觸事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