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出把司農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我公出把司農節”全詩
我公出把司農節,粟麥還于地上流。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是宋代詩人黃庭堅的作品。這首詩詞描繪了黃庭堅的叔父在擔任司農節官期間,由于頻繁的水旱災害,導致三晉山河的數十州長期飽受困擾,農作物無法豐收的悲涼景象。
這里是詩詞的中文譯文:
三晉山河數十州,
頻年水旱不能秋。
我公出把司農節,
粟麥還于地上流。
詩意:
這首詩以三晉山河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叔父擔任司農節官后,連續多年遭受水旱災害的困擾,導致農作物無法豐收的悲涼景象。詩中流露出對農耕生活的關切和對自然災害的無奈。
賞析:
黃庭堅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大地的荒蕪和人們的苦難。詩中的“三晉山河數十州”是指黃河流經的地區,暗示了廣袤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通過“頻年水旱不能秋”這句,黃庭堅表達了水旱連年的災害,使得農作物無法豐收,人們生活艱難。接下來,詩人提到了自己的叔父擔任司農節官,司農節是農事管理的節日,意味著叔父在管理農田方面的職責。然而,最后兩句“粟麥還于地上流”揭示了水災過后農作物的狀況,糧食無法收獲而流失于土地之上,形象地描繪了農民們的苦楚。
這首詩通過對水旱災害的描寫,表達了對農民命運的關切和對自然災害的無奈感。黃庭堅以簡練的語言,刻畫出農田的凄涼景象,表達了對災害所帶來的痛苦的理解和同情。整首詩情感真摯,給人以深深的思索,同時也啟發人們對于災難的反思和對農耕生活的珍視。
“我公出把司農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ū fù jǐ shì wǎn cí shí shǒu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sān jìn shān hé shù shí zhōu, pín nián shuǐ hàn bù néng qiū.
三晉山河數十州,頻年水旱不能秋。
wǒ gōng chū bǎ sī nóng jié, sù mài hái yú dì shàng liú.
我公出把司農節,粟麥還于地上流。
“我公出把司農節”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