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無一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道常無一物”全詩
喜與嗔同本,嗔時喜自俱。
心隨物作宰,人謂我非夫。
利用兼精義,還成到岸桴。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次韻楊明叔四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楊明叔四首》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道常無一物,
學要反三隅。
喜與嗔同本,
嗔時喜自俱。
心隨物作宰,
人謂我非夫。
利用兼精義,
還成到岸桴。
中文譯文:
道常常沒有任何實質存在,
學問的要義在于超越狹隘的觀點。
喜悅和憤怒本質相同,
在憤怒的時候也能感到喜悅。
心靈隨著物質而執掌,
人們說我不像一個丈夫。
從利益中獲取智慧,
最終回歸到安穩的彼岸。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探討了人們與世界的關系以及修身養性的道理。
詩中的"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真理,詩人表達了道無形無物的觀念。他認為學問的真諦在于超越狹隘的視角和固有的觀念,以求得更高的境界。
接下來,詩人談到喜悅和憤怒本質相同。他認為在憤怒的時候,也能夠感受到喜悅的存在。這表明情緒的變化是常態,人們應當超越情感的波動,保持內心的平和。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談到心靈隨著物質而執掌,但人們卻認為他不像一個丈夫,這里的"丈夫"可以理解為"成熟的人"。詩人以自己為例,表達了對自身在世俗眼中的評價與實際情況的對比。他認為人們容易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無法理解內在的境界。
最后,詩人提到利益與智慧的關系。他認為通過追求利益,同時獲得智慧和精神上的滿足,最終能夠回到安穩的彼岸,實現人生的圓滿。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于修身養性和人生觀念的思考。他倡導超越狹隘的觀點,保持內心的平和,并通過追求智慧和精神上的滿足來實現人生的圓滿。
“道常無一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yáng míng shū sì shǒu
次韻楊明叔四首
dào cháng wú yī wù, xué yào fǎn sān yú.
道常無一物,學要反三隅。
xǐ yǔ chēn tóng běn, chēn shí xǐ zì jù.
喜與嗔同本,嗔時喜自俱。
xīn suí wù zuò zǎi, rén wèi wǒ fēi fū.
心隨物作宰,人謂我非夫。
lì yòng jiān jīng yì, hái chéng dào àn fú.
利用兼精義,還成到岸桴。
“道常無一物”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五物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