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竿苦竹旌旗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萬竿苦竹旌旗卷”全詩
萬竿苦竹旌旗卷,一部鳴蛙鼓吹休。
雨後月前天欲冷,身閑心遠地常幽。
杜門謝客恐生謗,且作人間鵬鷃游。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次韻黃斌老晚游池亭二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黃斌老晚游池亭二首》是宋代黃庭堅所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岑寂東園可散愁,
膠膠擾擾夢神游。
萬竿苦竹旌旗卷,
一部鳴蛙鼓吹休。
雨后月前天欲冷,
身閑心遠地常幽。
杜門謝客恐生謗,
且作人間鵬鷂游。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黃庭堅在一個安靜的東園中游玩的情景。他在這里可以散去憂愁,但也有些許喧囂打擾了他的神游之境。園中的竹林搖曳,旌旗飄揚,給人一種萬竿苦竹的景象。蛙聲和鼓樂此起彼伏,然而最終也停止了。在雨后,月亮還未升起之時,天空逐漸變冷。他的身體雖然閑散,心靈卻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常常陷入幽靜之中。他寧愿閉門不出,以免招來是非和譏諷,寧可在人間自在地游弋,如同鵬鷂自由翱翔。
賞析:
這首詩詞以黃庭堅獨特的筆觸描繪了他游覽東園的景象和內心感受。詩中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在東園散步時的愉悅和愁緒的消散。詩人將竹林的景象與苦竹聯系在一起,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竹林的茂密和挺拔。蛙聲和鼓樂的描寫則增添了一絲生動和喧囂感,同時通過停止的描寫,也表達了瞬息即逝的美好。在詩的后半部分,作者以雨后夜晚的寒冷來映襯自己內心的寧靜和超脫。他喜歡遠離塵世的喧囂,享受寂靜的時刻。最后兩句表達了他寧愿保持獨處的狀態,不愿與人紛爭,寧可在世間自由自在地生活,如同鵬鷂在天空中翱翔。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詩人的心境和對自然的感悟,展示了黃庭堅的豪放和超脫情懷。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自然意象的運用,他將自己的內心感受與外在的環境相結合,以簡單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對自由和寧靜的追求。這首詩詞在表達個人情感的同時,也傳遞了一種追求自由與超脫的人生態度,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萬竿苦竹旌旗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huáng bīn lǎo wǎn yóu chí tíng èr shǒu
次韻黃斌老晚游池亭二首
cén jì dōng yuán kě sàn chóu, jiāo jiāo rǎo rǎo mèng shén yóu.
岑寂東園可散愁,膠膠擾擾夢神游。
wàn gān kǔ zhú jīng qí juǎn, yī bù míng wā gǔ chuī xiū.
萬竿苦竹旌旗卷,一部鳴蛙鼓吹休。
yǔ hòu yuè qián tiān yù lěng, shēn xián xīn yuǎn dì cháng yōu.
雨後月前天欲冷,身閑心遠地常幽。
dù mén xiè kè kǒng shēng bàng, qiě zuò rén jiān péng yàn yóu.
杜門謝客恐生謗,且作人間鵬鷃游。
“萬竿苦竹旌旗卷”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上聲十六銑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