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應持鉢到諸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時應持鉢到諸村”全詩
莫道蒼崖鎖靈骨,時應持鉢到諸村。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萬州下巖二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萬州下巖二首》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空巖靜發鐘磬響,
古木倒掛藤蘿昏。
莫道蒼崖鎖靈骨,
時應持缽到諸村。
譯文:
空山中的巖石靜謐地發出鐘磬的聲音,
古老的樹木上倒掛著藤蘿,使得四周昏暗。
不要說蒼崖將靈骨鎖住,
時候到了,應該拿著缽去各個村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幽靜的山谷景色,通過巖石和樹木的描寫,表達了一種寂靜和荒涼的氛圍。詩中的鐘磬聲和倒掛的藤蘿增添了一種神秘感和古老的氣息。
詩的前兩句寫出了空山中鐘磬聲的回響,表現出山谷的寂靜和空靈之美。鐘磬聲在空曠的山谷中回蕩,給人一種清幽的感覺。
接下來的兩句通過描寫古木倒掛藤蘿,暗示了這個地方的歲月流轉和荒涼景象。古木倒掛藤蘿的形象給人一種凄美的感覺,也映照出時間的無情和事物的腐朽。
最后兩句表達了一種超越塵世的意境。蒼崖鎖靈骨的意象暗示了這個地方的神秘和靈性,但詩人卻告誡人們不要被外表所迷惑,時機一到,應該到各個村莊去傳播佛法,這是一種超越物質和現實的境界,具有一定的佛教色彩。
整首詩以簡潔、凝練的語言描繪出寂靜而古老的山谷景色,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人生、時間和超越塵世的思考。這首詩給人一種靜謐而超然的感覺,引發讀者對生命與宇宙的思考。
“時應持鉢到諸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àn zhōu xià yán èr shǒu
萬州下巖二首
kōng yán jìng fā zhōng qìng xiǎng, gǔ mù dào guà téng luó hūn.
空巖靜發鐘磬響,古木倒掛藤蘿昏。
mò dào cāng yá suǒ líng gǔ, shí yīng chí bō dào zhū cūn.
莫道蒼崖鎖靈骨,時應持鉢到諸村。
“時應持鉢到諸村”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