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邊戍不還”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邊戍不還”全詩
年華妾自惜,楊柳為君攀。
落絮緣衫袖,垂條拂髻鬟。
那堪音信斷,流涕望陽關。
作者簡介(崔湜)
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瀾,定州安喜(今河北定縣)人,唐朝宰相,中書侍郎崔仁師之孫。戶部尚書崔挹之子。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進士及第,曾參與編纂《三教珠英》,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兒,由考功員外郎累遷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典選受賄被貶為江州司馬,不久又起復為尚書左丞。唐中宗駕崩后,崔湜依附韋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變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并進中書令。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鏟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嶺南,途中被賜死。時年四十三歲。
《橫吹曲辭·折楊柳》崔湜 翻譯、賞析和詩意
橫吹曲辭·折楊柳
二月風光半,三邊戍不還。
年華妾自惜,楊柳為君攀。
落絮緣衫袖,垂條拂髻鬟。
那堪音信斷,流涕望陽關。
中文譯文:
二月的風景已經過去一半,三邊的戰壕沒有人回來。
美好的年華我自己可惜,我用楊柳為你攀折。
飛落的柳絮沾在衣袖上,柔美的柳條擦過我的頭發。
我無法忍受音信中斷,淚水洶涌向著陽關遠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女子思念遠方的愛人的情景。詩中的女主角自憐年華逝去,用楊柳攀折來表達對愛人的思念之情。落在衣袖上的柳絮和拂過頭發的柳條都象征著兩地相思的情感。然而,詩人在忍受音信中斷的痛苦之中,只能眼淚縱橫,望向遠方的陽關。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女子思念愛人的心情,以及難舍難分的相思之苦。女子用柳條表達了她愿為愛人所做的一切,而斷絕的音信則讓她的心情更加沉重。整首詩情感真摯,表達了離別情思中的思鄉之情和忍受別離之苦。詩人以平淡而含蓄的語言將這種情感傳達給讀者,讓人產生共鳴和共情。
“三邊戍不還”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ng chuī qǔ cí shé yáng liǔ
橫吹曲辭·折楊柳
èr yuè fēng guāng bàn, sān biān shù bù hái.
二月風光半,三邊戍不還。
nián huá qiè zì xī, yáng liǔ wèi jūn pān.
年華妾自惜,楊柳為君攀。
luò xù yuán shān xiù, chuí tiáo fú jì huán.
落絮緣衫袖,垂條拂髻鬟。
nà kān yīn xìn duàn, liú tì wàng yáng guān.
那堪音信斷,流涕望陽關。
“三邊戍不還”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