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累漸逼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世累漸逼人”全詩
橫溪赤欄橋,一徑入松竹。
野僧如驚麏,避堂具燈燭。
我眠興視夜,部曲始炊熟。
筧水煙際鳴,萬籟入秋木。
平生蕭灑興,本愿終澗谷。
世累漸逼人,如垢不沐靧。
已成它翁為,作吏長碌碌。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宿觀山》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觀山》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夜色漸濃,我來到白下,暮色中投宿在觀山。橫溪上有一座赤欄橋,我徑直走進松竹之間。野僧如同驚起的麏鹿,避開堂屋的燈燭。我躺下,眺望著夜晚,我的部曲開始煮飯熟食。筧水的煙霧在遠處響起,萬籟入秋天的林木。我平生追求自由不羈的豪情,最終要回歸到澗谷之中。世俗的壓力漸漸逼迫著我,就像污垢無法洗凈一樣。我已經成為了另一個人,作為一名官吏在瑣碎中度日。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黃庭堅在觀山宿處的夜晚景象和內心的感受。詩人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自身的處境,表達了對世俗的厭倦和對自由、清凈生活的向往。他在觀山宿處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和美好,與野僧的相遇引起了他對自身的反思,對社會壓力和功名利祿的厭惡之情也漸漸顯露出來。詩人希望擺脫世俗的束縛,回歸到自然與心靈的凈土,這可以看作是他內心追求自由與真實的寫照。
賞析:
《宿觀山》以簡潔而自然的語言描繪了觀山宿處的夜晚景象,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現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詩人運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白下地、橫溪赤欄橋、松竹、筧水煙際等,使詩詞充滿了山水之間的寧靜和靜謐之美。詩中的野僧和部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與世俗的對立,對“自由、清凈”的向往和對社會壓力的反思。
詩人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的詩詞作品多以豪放、自由、倜儻的風格著稱,同時也表現出對世俗和功名利祿的厭倦和批判。《宿觀山》體現了他對自由、清凈生活的追求,同時也抒發了他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痛苦。這首詩詞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
“世累漸逼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guān shān
宿觀山
mù fā bái xià dì, míng tóu guān shān sù.
暮發白下地,暝投觀山宿。
héng xī chì lán qiáo, yī jìng rù sōng zhú.
橫溪赤欄橋,一徑入松竹。
yě sēng rú jīng jūn, bì táng jù dēng zhú.
野僧如驚麏,避堂具燈燭。
wǒ mián xìng shì yè, bù qǔ shǐ chuī shú.
我眠興視夜,部曲始炊熟。
jiǎn shuǐ yān jì míng, wàn lài rù qiū mù.
筧水煙際鳴,萬籟入秋木。
píng shēng xiāo sǎ xìng, běn yuàn zhōng jiàn gǔ.
平生蕭灑興,本愿終澗谷。
shì lèi jiàn bī rén, rú gòu bù mù huì.
世累漸逼人,如垢不沐靧。
yǐ chéng tā wēng wèi, zuò lì zhǎng lù lù.
已成它翁為,作吏長碌碌。
“世累漸逼人”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