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不為鱸魚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扁舟不為鱸魚去”全詩
扁舟不為鱸魚去,收取聲名四十年。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呈外舅孫莘老二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呈外舅孫莘老二首》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作品。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九陌黃塵烏帽底,
五湖春水白鷗前。
扁舟不為鱸魚去,
收取聲名四十年。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黃庭堅的生活境況和內心情感。詩中的九陌黃塵和五湖春水是景物的描寫,黃庭堅身處在喧囂的都市中,九陌黃塵暗示著繁忙的街道和塵土飛揚的環境。五湖春水則象征著廣闊的湖泊和清新的春水,白鷗在水面上飛翔,顯得自由和純潔。作者以此對比,表達了自己內心對自然和寧靜的向往。
接下來的兩句“扁舟不為鱸魚去,收取聲名四十年”是作者對自己一生經歷和追求的總結。扁舟代表著黃庭堅的人生旅程,他并不追求富貴和世俗的名利,不像鱸魚追逐繁華。相反,他專注于追求自己的藝術和文學事業,四十年來一直在努力收獲聲名和成就。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對自我追求的反思,展現了黃庭堅淡泊名利、崇尚自然和追求藝術的生活態度。九陌黃塵和五湖春水的對比,凸顯了作者內心對自由、寧靜和純潔的向往。而“扁舟不為鱸魚去,收取聲名四十年”則表達了黃庭堅對追求藝術成就的執著和堅持。他并不追求世俗的功名富貴,而是將人生的意義放在了對藝術的追求和實踐上。
這首詩詞簡潔明了,用意深遠,反映了黃庭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呼應了宋代文人的風尚。黃庭堅以自然景物和自身經歷作為表達的媒介,運用意象和象征手法,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使得這首詩詞具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扁舟不為鱸魚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éng wài jiù sūn shēn lǎo èr shǒu
呈外舅孫莘老二首
jiǔ mò huáng chén wū mào dǐ, wǔ hú chūn shuǐ bái ōu qián.
九陌黃塵烏帽底,五湖春水白鷗前。
piān zhōu bù wéi lú yú qù, shōu qǔ shēng míng sì shí nián.
扁舟不為鱸魚去,收取聲名四十年。
“扁舟不為鱸魚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