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若行沙弄夕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若行沙弄夕霏”全詩
故應剖蚌登王府,不若行沙弄夕霏。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呈外舅孫莘老二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呈外舅孫莘老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黃庭堅
甓社湖中有明月,
淮南草木借光輝。
故應剖蚌登王府,
不若行沙弄夕霏。
中文譯文:
石屋湖中有明亮的月亮,
淮南的草木借用了它的光輝。
正因如此,應當剖開蚌殼,登上王府之堂,
不如在沙灘上行走,玩弄夕陽中的霧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黃庭堅寫給他的外舅孫莘老的兩首詩之一。詩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之美的贊嘆和對人生境遇的思考。
詩的第一句描述了甓社湖中明亮的月亮,給人以寧靜和祥和的感覺。第二句中提到淮南地區的草木借用了月光的輝煌,這是一種詩性的修辭手法,將月光的美妙延伸到自然界的草木上,突顯了自然界的和諧與共融。
接下來的兩句是作者對人生處境的思考。他說應該像剖開蚌殼一樣,勇敢地登上王府之堂,表達了他對社會上升和名利的渴望。然而,最后一句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作者認為與其追逐權勢和榮華富貴,不如在沙灘上行走,享受黃昏時分霧霏的美景。這種對寧靜、自由和內心的追求,與前兩句所表達的社會追求形成了對比。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人生境遇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的敬畏與追求內心寧靜的態度。詩中句句簡潔明了,意境清新,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不若行沙弄夕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éng wài jiù sūn shēn lǎo èr shǒu
呈外舅孫莘老二首
pì shè hú zhōng yǒu míng yuè, huái nán cǎo mù jiè guāng huī.
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輝。
gù yīng pōu bàng dēng wáng fǔ, bù ruò xíng shā nòng xī fēi.
故應剖蚌登王府,不若行沙弄夕霏。
“不若行沙弄夕霏”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