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不更尋源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可憐不更尋源入”全詩
遙知數夜尋山宿,便是全家避世人。
落日已迷煙際路,飛花還報洞中春。
可憐不更尋源入,若見劉郎想問秦。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和答劉太博攜家游廬山見寄》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和答劉太博攜家游廬山見寄》
緩轡松陰不起塵,
嵐山經雨一番新。
遙知數夜尋山宿,
便是全家避世人。
落日已迷煙際路,
飛花還報洞中春。
可憐不更尋源入,
若見劉郎想問秦。
中文譯文:
慢慢地驅馳,松樹的蔭涼不會掀起塵土,
嵐山經歷了一場雨變得煥然一新。
遙遠地知道你數夜尋找山中的住處,
那便是你全家躲避塵世的人。
夕陽已經迷失在遠山的云霧之間,
飛舞的花朵仍然向山洞中報告春天的消息。
可憐的是沒有再去尋找源頭,
若是見到劉太博,我想問他關于秦國的事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寫給劉太博的回答。詩人以廬山為背景,通過描繪山景和尋找山中住處的情景,表達了對清幽山水和躲避塵世生活的向往。詩中的緩轡松陰和嵐山經雨的描繪,展示了山水的寧靜和清新,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詩人通過遙遠地了解劉太博尋找山宿的情況,表達了對他遠離塵世的贊賞和理解。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將目光轉向自己,描述了夕陽迷失在山間云霧中的景象,以及飛舞的花朵向山洞報告春天的情景。這些描寫象征了自然界的變化和生命的蓬勃,與詩人內心中對于追求真實和自由的向往相呼應。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遺憾,他沒有再去尋找詩的源頭,如果能見到劉太博,他想向他請教關于秦國的事情。這里秦國可以理解為歷史中的一個象征,詩人希望通過與劉太博的交流,獲取更多的歷史智慧和人生感悟。
整首詩以山水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對塵世的反思,表達了詩人對于寧靜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對歷史智慧的渴望。同時,詩中的山水描寫和自然意象給人以寧靜、清新的感覺,展示了宋代詩人對于山水意境的獨特表達能力。
“可憐不更尋源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dá liú tài bó xié jiā yóu lú shān jiàn jì
和答劉太博攜家游廬山見寄
huǎn pèi sōng yīn bù qǐ chén, lán shān jīng yǔ yī fān xīn.
緩轡松陰不起塵,嵐山經雨一番新。
yáo zhī shù yè xún shān sù, biàn shì quán jiā bì shì rén.
遙知數夜尋山宿,便是全家避世人。
luò rì yǐ mí yān jì lù, fēi huā hái bào dòng zhōng chūn.
落日已迷煙際路,飛花還報洞中春。
kě lián bù gēng xún yuán rù, ruò jiàn liú láng xiǎng wèn qín.
可憐不更尋源入,若見劉郎想問秦。
“可憐不更尋源入”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四緝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