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來若問有何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客來若問有何好”全詩
不須客賦千首詩,若是賞音一夔足。
世人愛處但同流,一絲不掛似太俗。
客來若問有何好,道人優曇遠山綠。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題也足軒》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也足軒》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道人手種兩三竹,
使君忽來唾珠玉。
不須客賦千首詩,
若是賞音一夔足。
世人愛處但同流,
一絲不掛似太俗。
客來若問有何好,
道人優曇遠山綠。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道人種植幾根竹子,然后一位貴人突然前來送上珍貴的珠寶。詩人黃庭堅表達了一種對于賞識音樂的態度,認為不需要賦詩千篇萬首,只要能欣賞到一段美妙的音樂即可。他批評了那些追求世俗名利的人,認為他們只是隨波逐流,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真正的內涵。當有客人來問道人有何妙處時,黃庭堅以道人的身份推崇了遙遠的山景和綠色的自然。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追求內心真實的人生態度的思考。詩中的道人和使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道人用種植幾根竹子來表達自己對于自然、簡樸生活的追求,而使君則用貴重的珠寶來表達他的追求和態度。通過這個對比,詩人黃庭堅批評了那些追逐名利、追求物質財富的世俗人們,認為他們的追求是膚淺和俗氣的。
詩的后半部分,黃庭堅以道人的身份回答客人的問題,推崇了遠山和綠色的自然景觀。這可能表達了黃庭堅對于自然的熱愛和對于遠離塵囂的向往。他認為真正的美好在于遠離世俗的紛擾,去追求內心的寧靜和真實。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黃庭堅對于追求內心真實和自由的價值觀。他批評了世俗的追求,并表達了對自然和寧靜的向往。這首詩詞在宋代文學中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體現了文人士大夫對于內心世界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客來若問有何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yě zú xuān
題也足軒
dào rén shǒu zhǒng liǎng sān zhú, shǐ jūn hū lái tuò zhū yù.
道人手種兩三竹,使君忽來唾珠玉。
bù xū kè fù qiān shǒu shī, ruò shì shǎng yīn yī kuí zú.
不須客賦千首詩,若是賞音一夔足。
shì rén ài chù dàn tóng liú, yī sī bù guà shì tài sú.
世人愛處但同流,一絲不掛似太俗。
kè lái ruò wèn yǒu hé hǎo, dào rén yōu tán yuǎn shān lǜ.
客來若問有何好,道人優曇遠山綠。
“客來若問有何好”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