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雖千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去國雖千里”全詩
民賣腰間劍,公寬柱後文。
諸郎投賜沐,高會惜臨分。
去國雖千里,分憂即近君。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次韻崔伯易席上所賦因以贈行二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崔伯易席上所賦因以贈行二首》是宋代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迎新與送故,渠已不勝勤。
民賣腰間劍,公寬柱后文。
諸郎投賜沐,高會惜臨分。
去國雖千里,分憂即近君。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黃庭堅迎接新朋友和送別舊友的心情。他說自己已經無法勝任這樣頻繁的交際應酬了。他提到了民間人民賣掉了腰間的劍,而官員們則在柱后書寫文章,暗示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追求和平安定的心態。他還稱贊了一些有才德的朋友,并表示對與他們分別的惋惜之情。最后,他說即使離開國家千里之遙,但分憂即是與君相近。
賞析:
黃庭堅以簡潔明了的文字表達了自己對于迎接新朋友和離別舊友的復雜心情。詩詞中通過對比不同人群的活動和追求,展現了時代變遷和社會階層的差異。他的贊美和惋惜之情流露出對于真誠友誼和情感紐帶的重視。最后一句"去國雖千里,分憂即近君"則表達了即使身處異國他鄉,但共同分擔憂慮使他們與親朋好友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整首詩詞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黃庭堅細膩而敏感的情感觸覺。
“去國雖千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cuī bó yì xí shàng suǒ fù yīn yǐ zèng xíng èr shǒu
次韻崔伯易席上所賦因以贈行二首
yíng xīn yǔ sòng gù, qú yǐ bù shèng qín.
迎新與送故,渠已不勝勤。
mín mài yāo jiān jiàn, gōng kuān zhù hòu wén.
民賣腰間劍,公寬柱後文。
zhū láng tóu cì mù, gāo huì xī lín fēn.
諸郎投賜沐,高會惜臨分。
qù guó suī qiān lǐ, fēn yōu jí jìn jūn.
去國雖千里,分憂即近君。
“去國雖千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