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月行天見諸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如月行天見諸水”全詩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殘句:百家傳本略相似》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殘句:百家傳本略相似》是宋代文人黃庭堅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百家傳本略相似,
如月行天見諸水。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于百家傳統思想的看法。黃庭堅觀察到,盡管百家學說各有不同,但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卻有著相似之處。他通過比喻,將百家傳統思想比作夜晚的月亮,而這個月亮的光芒照耀下的水面,象征著各家學說的體現。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象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百家傳統思想的獨到見解。黃庭堅認為,雖然各家學說在表達方式和觀點上存在差異,但它們都圍繞著人類社會和自然世界的共同問題展開探討,有著相似之處。他選擇了月亮和水作為比喻,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相似性。
在詩詞的開頭,黃庭堅使用了“百家傳本略相似”的描述,凸顯了各家學說的共性。這句話中的“本略”意味著各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觀點。接著,他用“如月行天見諸水”來進一步解釋這種相似性。月亮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它在天空中行進時,可以照耀到每一個水面。這里的水面象征各家學說的具體表現和應用。通過這樣的比喻,黃庭堅傳達了一個觀點:盡管各家學說的細節和形式不同,但它們都源于對同一問題的思考,最終都指向了人類社會和自然世界的真相。
這首詩詞展示了黃庭堅獨特的文學才華和深刻的思想觀察力。他通過簡潔而富有啟發性的表達方式,讓讀者思考和欣賞百家學說的本質和普遍性。同時,這首詩詞也表達了詩人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于知識的渴望。
“如月行天見諸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án jù: bǎi jiā chuán běn lüè xiāng sì
殘句:百家傳本略相似
bǎi jiā chuán běn lüè xiāng sì, rú yuè xíng tiān jiàn zhū shuǐ.
百家傳本略相似,如月行天見諸水。
“如月行天見諸水”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