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理不應從此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神理不應從此盡”全詩
神理不應從此盡,百年草樹至今青。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百花洲雜題》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百花洲雜題》是宋代文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范公在種植竹子的水邊亭子里,
我作為一位漂泊的游客來到這里。
神奇的道理不應該從此終結,
百年過去了,草木依然青翠。
詩意:
這首詩詞以范公種竹的水邊亭為背景,表達了作者黃庭堅作為一位游客漂泊在這里的心情。作者通過觀察自然,思考人生與時間的流轉,表達了對神奇道理的追尋和對生命的思考。
賞析:
1. 自然景觀:詩中提到的范公種竹的水邊亭,展現了一幅自然景觀。竹子象征堅韌和高潔,水邊亭子給人一種靜謐、寧靜的感覺。
2. 漂泊的游客:作者以自己作為一位漂泊的游客來到這個地方,抒發了對流浪生活的感嘆和對歸屬感的思考。這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常常面對政治動蕩和流亡生活的現實情況。
3. 神奇的道理:詩中提到"神理不應從此盡",表達了作者對宇宙和人生奧秘的追求。作者認為神奇的道理不應該在這里終結,暗示著他對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和人生意義的探索。
4. 時間與生命:詩中提到"百年草樹至今青",描繪了百年過去了,但草木依然繁茂的景象。這表達了作者對時間的感慨,同時也暗示了生命的延續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自然景觀和作者的情感表達了對神奇道理和生命意義的思考。它展示了黃庭堅作為一位文人的感慨和對人生的思索,同時也展現了對自然美和生命力量的贊美。
“神理不應從此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ǎi huā zhōu zá tí
百花洲雜題
fàn gōng zhǒng zhú shuǐ biān tíng, piāo bó lái yóu yī kè xīng.
范公種竹水邊亭,漂泊來游一客星。
shén lǐ bù yìng cóng cǐ jǐn, bǎi nián cǎo shù zhì jīn qīng.
神理不應從此盡,百年草樹至今青。
“神理不應從此盡”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一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